我省首次发掘出“三燕”时期房址及火炕

本报讯记者朱忠鹤报道记者9月5日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在日前结束的营口曲茔汉代墓地发掘中,我省考古人员首次在辽东半岛地区发现十六国时期“三燕”文化的房址和火炕遗迹。这既丰富了学界对曲茔汉代墓地的认识,同时也对研究魏晋时期辽东半岛地区民族分布和文化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9月06日

本报讯 记者朱忠鹤报道 记者9月5日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在日前结束的营口曲茔汉代墓地发掘中,我省考古人员首次在辽东半岛地区发现十六国时期“三燕”文化的房址和火炕遗迹。这既丰富了学界对曲茔汉代墓地的认识,同时也对研究魏晋时期辽东半岛地区民族分布和文化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7月至8月上旬,为配合高速公路施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营口曲茔汉代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魏晋时期各类遗迹20余处,出土文物百余件(套)。

曲茔汉代墓地是营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辽宁省博物馆考古队曾于1972年对墓地进行过考古发掘,出土了东汉永和五年文字砖。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文物工作者曾在墓地地表采集到灰色泥质绳纹墓砖,同时,在墓地西南处村民院落围墙上发现不同纹饰的花纹墓砖。

据主持这次发掘工作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苏军强介绍,曲茔汉代墓地在以往发掘中,仅发现了汉代墓葬,而本次发掘遗迹现象丰富,不仅有墓葬,还有“三燕”文化时期的房址、窑址、水井、灰坑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掘的“三燕”文化时期的房址内残存有火炕、灶等设施,这些设施均使用花纹墓砖修建。鉴于发掘区周边分布有大量花纹砖汉墓,且与房址内所用花纹砖形制和纹饰雷同,由此推测,这些花纹砖取自这些汉代墓葬中,而这些房址的使用者应不是汉人。

据了解,这些在房址中发现的火炕通常由操作台、灶、烟道、烟囱组成。以保存较好的F3为例,灶址位于火炕东端,与火炕呈45度夹角,灶膛平面呈圆形,西南连接长方形操作台,西北部连接两条烟道。烟道多用残碎的花纹和绳纹砖块砌筑,砖块间用泥黏合,存高1-3层,上覆较完整的条砖或方砖成炕面。烟道长380厘米、宽18-25厘米、深25-35厘米。两条烟道会集于房址西北角,通向室外烟囱。烟囱上部不存,仅余底部,平面呈圆形。发掘出土的遗物包含大量本地区少见的“三燕”文化因素,如:饰有网格状磨光暗纹、刻划水波纹、蓖点状戳印纹的陶器残片,器形有敞口陶壶、陶罐等。由此可见,曲茔汉代墓地不仅包含汉代墓葬,还包含“三燕”文化生活居住址。

史书记载,辽东半岛地区在十六国时期属于前燕和后燕的统治范围,但同时期的“三燕”文化遗存在该地区极为罕见,尤其是“三燕”时期的生活居住址,在我省此前考古发掘中更不曾遇到。该遗址的发现,对今后“三燕”文化的研究大有裨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