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老兵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

本报记者陈博雅“我们采集的文字、实物、录像和回忆录等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后,都会按照档案保存原则进行多处备份,可实现永久保存。

2023年10月18日

本报记者 陈博雅

“我们采集的文字、实物、录像和回忆录等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后,都会按照档案保存原则进行多处备份,可实现永久保存。”10月17日,辽宁省档案馆接收征集部部长张晓风一边整理档案资料,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些档案资料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参战老兵口述的故事,更是无数老兵分享的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热血与生命的记忆。

整理保护老兵的记忆,是为了更好地传承。2018年以来,我省军地开展参战老兵抢救性口述历史采访活动,对老兵的革命故事进行全面梳理“扫描”。“口述历史档案是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好国家与个人、采集与研究、专业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参与的各方专业严谨、通力合作。”省军区相关负责人说。为避免口述历史采访中出现交叉重叠等问题,省军区、各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馆、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建立联合机制,组成联合采访摄制小分队,充分挖掘记录老兵记忆,还原老兵战斗场景。

抢救性挖掘老兵口述史,是打捞历史碎片、恢复历史记忆的过程。“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役战斗200余次……”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全国战斗英雄”薛承让的真实经历。可这些文字背后的细节,他的儿女也说不清楚。“健在革命老兵的故事可以进行口述采访,但想要收集去世老兵的故事,难度就大了。”省军区相关负责人说。革命老兵薛承让去世后,他的儿子接受了省军区红色记忆采访团的采访。正式采访前,老兵薛承让家门口的一条狗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从薛承让儿子口中得知,这条狗是薛老的爱犬,可薛老喜欢狗的真正原因却无人知晓。

“平津战役中,薛老用一条狗吸引住敌军警戒犬,悄无声息地完成突袭,端掉敌军一个旅部,俘虏200余人。薛老总说,那次战斗,狗立了大功。”干休所司机李慧东的回答让所有人明白了其中缘由。带狗突袭、徒手夺枪、险被截肢……李慧东打捞记忆、回想细节,一个又一个故事被还原再现。历史事件由亲历者口述变为身边人转述,完成了一次红色历史的传承与表达。

从前受限于技术手段,记录革命老兵故事的载体多为文字,无法呈现血肉丰满的英雄故事。如今,随着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的兴起,我省军地将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的珍贵材料作为宏观叙事的补充,通过文字、图表、影像等多媒体形式记录下来。同时,省档案馆按照一人一主题、一场或多场战斗,统一标准完成个人记录,军地双方协调党史军史专家,对采访拍摄内容进行核准校对,防止发生史实性错误。

2020年以来,丹东市委宣传部连续3年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采访360余位志愿军老战士;2021年,省军区协同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开展“抢建英雄谱”活动……从部队到地方,越来越多的革命老兵故事被挖掘、被讲述、被记录。

去年11月,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编撰的《致敬百位英雄(二)》成书,书中收录了100位辽宁本地参战老兵的口述史料。这是我省开展参战老兵抢救性口述历史采访活动取得的又一项成果。

“在记录口述历史的过程中,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团队。”鞍山市千山区红色足迹拥军志愿者协会发起人葛继红说,他们的志愿者队伍由原先的5人扩大至300余人,志愿服务内容从挖掘采访农村参战老兵拓展到为老兵拓印足迹等活动,拍摄的参战老兵口述历史纪录片在鞍山市弘莲荣誉军人博物馆播放,吸引众多游客观看。

如今,一个个鲜活、感人的革命老兵故事在辽宁大地传扬,崇尚英雄、关爱英雄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留存老兵记忆、建立红色历史档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要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省军区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各地的参战老兵口述历史成果正在全社会广泛传播,让更多人看到了革命老兵的风采,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