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作品大幅增加

全国篆刻作品展览是中国书协完善展览体制,构建立体多样展览模式,发现人才,推出精品的切实举措,也是广大篆刻作者施展艺术才华的重要平台。

2023年10月20日

全国篆刻作品展览是中国书协完善展览体制,构建立体多样展览模式,发现人才,推出精品的切实举措,也是广大篆刻作者施展艺术才华的重要平台。

本届篆刻展共收到来稿2880件,其中来稿较多的省份有:浙江省320件,山东省257件,江苏省238件,辽宁省212件,河南省182件,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共有265件作品入展。这些作品风格流派齐全,从古玺印、秦印到汉印,从魏晋南北朝官印、流派印到唐宋元官印,再到古印陶、封泥和花押。工稳印、写意印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篆刻作品在本届篆刻展上大放异彩。

走进锦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展厅,一个个古朴凝练的篆刻作品,或悬挂在展墙上,或陈列在玻璃柜台中,吸引观众观展。这些作品或粗犷或柔婉、或凝练或潇散、或红或黑,刀笔间无不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让观展者从片片方寸中领略篆刻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入展的作者大多是青年人且大学生居多。其中,渤海大学书法研究生陈巧令的“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吉林北华大学书法研究生魏野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作品既注重传统又创意奔涌。“有些年轻作者无论从作品质量,还是在印屏制作上,都不输老作者,比如印屏设计中的色彩、拼贴、金石元素、题跋、画线,乃至印石形状带来的印章、边款形式变化等,都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艺术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评委赵立新说。

本届展览中秦印(指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官、私章,大部分官印印有田字格和日字格界栏)风格作品大幅增加,从湖北葛振亮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河南杜越华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北京李从众的“惜寸阴”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视野开阔、创作多元的现状。

而江苏的陈伯舸、安徽的周彤、吉林的魏野、内蒙古自治区的巴雅日图、山东的孙垂强等人的作品,取法急就章、魏晋南北朝、唐宋官印类型的代表作品,章法挪让自然、篆法肆意率真、线条盘曲婀娜,个性特色鲜明。

“从265件入展作品来看,整体上,作者对篆刻艺术传统的挖掘吸纳更为自觉,取法多样、风格独具,思维更加开阔,精研古法、博采新知,整体作品的表达更为精准细腻,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传统的艺术语言,体现了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深入理解。”中国书协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王丹说。

盲目跟风作品大大减少

本届展览引入学术主题,提出倡导“印宗秦汉”的印学理念,融会贯通传统古意的创作模式,聚焦对篆刻艺术的时代性把握和规律性认识,以学术引领创作实践,以创作推动学术研究。

本届展览上,工稳印与流派印的创作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表达出刻刀行走于印石上的韵律,于宏阔奔放中见精微,质量可圈可点,印风含蓄秀雅,工而不匠,如湖北李兴贵的作品、江苏毛洋洋的作品、辽宁朱明月、张新和杨宇的作品。

本届展览许多作者除关注传统印面构成以外,还对篆刻审美和创作形式进行了深入延展,印屏整体组合均衡、色彩谐调,印蜕、边款、题字相得益彰。“通过本次展览可以看出一条‘新我’之路的创作景象正在形成。在评审中,评委们认为相比近年来的一些展览,盲目跟随时风的作品大大减少,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王丹说。

辽宁入展作者王吉鸿说,作为新时代的篆刻作者,我们更应根植于传统,深入经典,从古典篆刻中挖掘和领会复古内涵,弘扬时代旋律,篆刻时代精神。

此展还有一大亮点,辽宁、甘肃两地书协响应中国书协号召,在展览上“结对子”,并通过观览、论坛、对谈、座谈、采风等系列活动,促进辽宁、甘肃两地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

省书协主席胡崇炜说,辽宁是书法大省、篆刻大省,锦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能力承办这样一个全国大展。本届展览是一个全国篆刻艺术工作者深入交流的盛会,也是对辽宁书法篆刻队伍的一次检阅,展览的举办展示了辽宁形象,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辽宁贡献了精神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