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桥山建成我省首个遗址现场展示馆

本报记者朱忠鹤文并摄马鞍桥山遗址位于我省朝阳市建平县一处山坡上。作为包括兴隆洼文化、红山早期文化在内的重要遗址,“马鞍桥山”在学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了让公众对遗址有全面、直观和准确的了解,我省在遗址考古现场建成首个可移动拆卸、反复利用的临时展示馆。

2023年10月24日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马鞍桥山遗址位于我省朝阳市建平县一处山坡上。作为包括兴隆洼文化、红山早期文化在内的重要遗址,“马鞍桥山”在学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了让公众对遗址有全面、直观和准确的了解,我省在遗址考古现场建成首个可移动拆卸、反复利用的临时展示馆。

百余文物展示发掘成果

蔚蓝色的天空,土黄色的大地,浅白色的展馆。不远处,还有耸立山巅、徐徐转动的大型发电风车。

10月23日,位于朝阳市建平县的马鞍桥山遗址发掘现场安静、有序,考古发掘人员埋头认真清理着地面。他们脚下踩着的土地,是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的房址。用不断出土的文物来勾画几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图景,是考古工作者今年的发掘任务。

距离考古工作者十几米远,长约四五十米的白色移动展示馆矗立一旁。“这就是我们的遗址考古现场临时展示馆。”马鞍桥山考古遗址发掘队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樊圣英说。

走进展厅,“拼绘6000年前的这里——马鞍桥山遗址”几个竖排大字高悬入口处。马鞍桥山遗址是一处集合了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和距今5500年至6500年红山文化早期的重要遗址。作为我省第一个发现的集合了红山先民居住区、祭祀区于一体的史前时期遗址,马鞍桥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厅划分为“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亲仁善邻”4个单元。虽是临时展示馆,但不论是灯光设计、空间陈设,与博物馆正式展厅相差无几。

百余平方米的展示馆内文物丰富。从2018年考古调查到2019年正式发掘,再到此后几年的陆续推进,以及与不同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作对比,展馆借助100多件出土文物与场景复原,以及全新的数字科技,完整且立体地呈现了马鞍桥山遗址发掘成果。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说,我们把“考古遗址公园”微缩化,将遗址发掘、文物保护、成果展示、精神阐释、内涵宣传集合起来,既活化了历史场景,又让大地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

展示馆可随时搬离

将移动展示馆建在考古发掘现场,而且展馆可随时移动拆卸、重复利用,如此新颖的展示方式,让不少前来参观的观众称赞不已。樊圣英介绍,这是一排可随时移动、拆卸的活动房,等到将来考古发掘结束,不仅展示馆可随时搬离,展馆底部的浅层地基也可以拆除运走,恢复这片土地的本来面貌,农民仍可在上面耕作。

凌源市博物馆馆长王森淼不久前刚刚实地参观完马鞍桥山遗址展示馆。“觉得挺震撼,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能在朝阳地区发现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遗址,很震撼;再有就是展示馆建在考古现场,这对我们未来临时展览、户外展览的设计提供了借鉴,这种思路也令人觉得挺震撼。”王森淼说。

锦州中学高三15班的朱嫩晴前不久利用假期到展馆参观。“展厅里用数字技术展示的一尊小型人物雕像,可以360度细致观察,这比看资料真实得多、印象深刻得多。”朱嫩晴说。

展示馆还成为附近村民了解家乡历史的一个窗口。今年50多岁的慕晓华就住在遗址附近,作为普通农民,她此前并不清楚家乡历史如此悠久。几年来的考古发掘,以及展示馆内陈列的各式文物,让慕晓华不仅因家乡而骄傲,也对家乡的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理解,“向别人介绍家乡的历史,我觉得特别自豪。”她说。

樊圣英告诉记者,展示馆今后除了继续作为文物修复、文物展示基地,还将成为附近学校开展乡土教育,以及开展研学的教育基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