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打赢“秋收仗”“辽北粮仓”更丰盈

本报记者李波引言:10月的清晨,从铁岭凡河新城出发,沿新三线公路在辽河平原上一路向北,所过之处均是铁岭市的粮食主产区,目光所及皆是丰收的景象。农田里,到处是正在作业的收割机,有的正成片成片地“吃掉”玉米,有的正源源不断地把刚收获的稻谷“吐进”车里;

2023年10月26日

本报记者 李 波

引言:

10月的清晨,从铁岭凡河新城出发,沿新三线公路在辽河平原上一路向北,所过之处均是铁岭市的粮食主产区,目光所及皆是丰收的景象。

农田里,到处是正在作业的收割机,有的正成片成片地“吃掉”玉米,有的正源源不断地把刚收获的稻谷“吐进”车里;公路上,运粮的拖拉机、转场的脱粒机,与运输粮食的大型货车不时擦肩而过。

每隔两三个村庄,就会有一座烘干塔矗立在路边。每座烘干塔都是一个粮食收储的生产单元。烘干塔下,排队送粮的农用汽车、转运玉米的铲车、将玉米注入烘干塔的输送机,各自轰鸣着,忙碌而有序。

丰收就是这样,到处都是忙碌,到处都是喜悦。

丰收的背后,是铁岭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落实省委三年行动首战之年必须抓好“三农”工作的要求,细化工作举措,全力推进粮食产能提升、特色产业培育、科技强农助农、和美乡村建设、富民强村示范五项工程,全力完成好“粮食安全、产业振兴、和美乡村”三大突破任务的责任和担当。

紧盯两个关键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农业科技试验田”“科技支撑服务产业提升项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辽宁省种质创新藏粮于技重大专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水稻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区”“水肥一体试验田”……

随着秋收的有序推进,立于田间地头的标志牌纷纷露出了本来面目,这一块块蓝色的、绿色的标志牌,正是铁岭市全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缩影。

今年,铁岭市突出示范区带动,积极整合政策和资金,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均衡增产行动,努力提升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全市共建设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百亩攻关区2个、千亩核心区20个、万亩核心区10个;建设水稻万亩高产示范区2个、大豆百亩高产示范区1个、花生千亩高产示范区7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5个。

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省粮食主产区,铁岭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在2月份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保障好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紧盯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铁岭市全面落实“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的工作要求。在“保数量”上,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今年,铁岭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40.33万亩,顺利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在“提质量”上,铁岭市争取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5.55万亩、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213万亩、保护性耕作项目240万亩,耕地质量提升“三项工程”实施规模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在“管用途”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

为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铁岭市在加快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的同时,以市农业科学院为依托,整合各类育种资源打造育种联合体,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为确保广大农民购买到放心、优质的种子,铁岭市还不断加大种业案件查处力度,对套牌侵权、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2023年,铁岭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铁岭市紧盯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稳面积、提单产、优产能,稳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据铁岭市农业农村局初步测产,今年铁岭市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83.19亿斤的历史最高产纪录。

严格管控粮食减损首道关口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的要求后,铁岭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作为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80亿斤以上的产粮大市,铁岭市若能在收储环节减损1个百分点,就可以挽回8000万斤粮食。

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时刻发出警醒,节粮减损就是增产增收。在今年秋收期间,铁岭的农业农村、发改、气象、金融等部门协同发力,把粮食从地里到库里的收获过程作为减损的第一道关口,围绕“收”和“储”两个重点环节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开原市发展和改革局开展以“储粮安全、科学减损”为主题的“粮食科技周”宣传活动,把金属粮仓制造企业请到村民身边,现场演示新型可拆卸的玉米储粮仓。铁岭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在秋收期间连出6期秋收气象服务专报和1期玉米秋收服务专报,并第一时间将每周的天气趋势、生产建议送到种粮大户的手中。金融部门则主动联系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帮助合作社、民营粮库等粮食收储商贸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引导企业早开塔、早开秤、早收购,力争农民收获的每一粒粮食都不变质。

开原市八宝镇南四家子村村民张冬雪在粮食减损方面称得上是“优等生”。她家去年收获的玉米一直储存到今年8月份才出售,由于含水量低、没有霉粒,卖出了近年少有的高价。今年,她家种植的260亩玉米,实现了收获全程不落地,整整齐齐地码进了14座金属储粮仓。为了减少机械化收割过程中的损耗,张冬雪今年听取了专家的建议,根据不同地块玉米的不同成熟度适时收获,既避免籽粒不成熟而减产,又防止过于成熟导致机收时掉粒损耗。

铁岭县蔡牛镇靠山村村民赵剑,在创办家庭农场后,地越种越多,产量越种越高,卖粮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今年,他家的400亩玉米迎来了小丰收,高产地块亩产能达到2000斤。按照赵剑的计划,所有粮食脱粒烘干后都存到“粮食银行”。赵剑说:“现在种粮大户收完地后,都先把粮食存到粮库,等价格适合时再出售。虽然要交点管理费,要承担掉价的风险,但是粮食送到粮库先烘干,也避免了发霉变质的风险。”

10月12日,昌图县大兴粮库有限公司的烘干塔点火运行,正式开始收粮。第二天清晨,附近几个乡镇的送粮车就在公司门口排起了长队。总经理洪波说:“今年秋天气温偏高,而且秋收过程中还下了一场雨,粮食收完不好保管,容易出现霉变。我们做粮食仓储的企业,得承担社会责任,早一天点火,农民手里的粮食可能就少损失点儿。”正如洪波的判断,当地农民卖粮的心情十分迫切,收粮的第一天,就出现了排长队的火爆场面。

推广家庭储粮的新装具,减少地趴粮;普及以烘干塔为代表的新农具,降低霉变损失;引导收储企业及早开塔收粮,将高端的储粮装备高效利用……顺应需求、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铁岭市从节粮减损的第一道关口开始,扎实推进科学减损的各项举措。

对症下药破解粮食生产难题

“从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全镇疏通沟渠近5万米,彻底解决了强降水过后耕地排水难问题。”昌图县鴜鹭树镇党委书记史国鹏说。

昌图县鴜鹭树镇吸取去年遭受内涝的教训,半年多的时间,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动破解农田排水难问题,保障粮食高产、稳产。据介绍,虽然今年多次遭遇极端天气,但鴜鹭树镇仍然迎来了大丰收,粮食产量将创造近十年的最高产纪录。

当地处粮食主产区的多数乡镇都像鴜鹭树镇一样,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丰收”就成了各个乡镇的“标配”。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灾害影响大”“人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逐渐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三大难题。对此,铁岭市从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持续提升公共服务的针对性,持续提升各项惠农政策的精准性,让农民种粮更有保障、更有底气。

面对“灾害影响大”的难题,铁岭市不断强化气象服务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全年共进行人工增雨作业5次、防雹作业4次,特别是“5·24”人工增雨作业,有效解除了全市旱情。在玉米、水稻主产区主推应用生物农药防虫技术、迷相技术和性诱技术,在大豆和花生主产区主推生物农药防虫技术和性诱技术。全年共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21.5万亩次,其中采用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水稻二化螟面积11万亩次,带动全市开展统防统治面积达420万亩。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分散农民的种粮风险,2023年铁岭市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全市种植业保险承保699.6万亩,占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4%。

面对“人工成本高”的现实问题,铁岭市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引导推进“机器换人”。通过举办现代农机装备展示交易会、春季机械播种现场会、秋收现场会,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上争取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项目,让农民亲身感受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和效率。目前,铁岭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其中,水稻全程机械化率达96%,玉米全程机械化率达88%。

面对“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收益下滑这个难题,铁岭市积极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用机械化、智能化、集约化破解土地细碎化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目前,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8055个,其中省级示范社205个、国家级示范社45个;全市录入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4876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4个,承担中央财政项目家庭农场123个。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通过土地流转、代耕服务形成了规模化经营的比较优势,不仅提升了种粮的比较效益,还在规模化和标准化上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引入多元主体让种粮有利可图

铁岭县联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沈环线与孤懿线交会处的蔡牛镇大孤家子村。今年秋天,合作社的烘干塔点火运行后,每天早上七八点钟就开始忙碌。

大门口处,送粮的农用汽车在扦样机前排队检验水分,出库的集装箱货车依次开过地秤;晾晒场上,玉米堆得像小山一样,旁边是钢铁巨人一样的烘干塔和6座足足有四层楼高的圆形储粮仓,一辆铲车正一铲接一铲地把玉米铲入输送机。

一座烘干塔就是一个粮食中转站,每天看似简单地重复着收购、烘干、销售三件事,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种粮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农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把粮食卖到这里,烘干之后直接进入市场流通,有的卖到周围的粮食加工企业,有的拉到港口销往全国各地。

在铁岭西部的粮食主产区,每个乡镇都有这样的中转站,用一座座烘干塔打通了粮食生产端和经营端的“任督二脉”。看似简单的烘干服务,既解决了粮食进入市场的标准问题,又搭建起粮食进入市场的供应平台,极大地拉近了种粮农民与市场的距离。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近年来铁岭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总体稳定、供给比较充裕,但是要想让种粮农民有账算、有钱挣,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还要做好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相结合的文章。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铁岭市通过招商引资、扶持现有企业、激发创业活力等方式,全方位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塑造多元主体入市收粮的竞争局面。

农业是铁岭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优势潜力所在,其中,农产品深加工业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今年,铁岭市在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中明确提出,依托特色产业资源,着力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进一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载体建设上,铁岭市以全域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各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持续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力方面下功夫。

据铁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铁岭市不仅粮食产量有望创造新的高产纪录,农产品加工业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顺利推进,集聚区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市新认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全市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9家,较去年净增长5家。全市新签约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08个,已入库新建续建投资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73个,开工58个,开工率达79.5%。

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铁岭正在把农业建成大产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