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里的新气象
皇姑区作为一个老城区,域内老旧小区相对比较集中。近些年,陆续实施的开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程,使部分居民通过搬迁改善了居住条件,但全区的老旧小区数量占比依然很大。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不断改善这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皇姑区从老旧小区改造入手,在可支配财力范围内,逐年逐步对老旧小区实
2016年11月24日
皇姑区作为一个老城区,域内老旧小区相对比较集中。近些年,陆续实施的开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程,使部分居民通过搬迁改善了居住条件,但全区的老旧小区数量占比依然很大。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不断改善这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皇姑区从老旧小区改造入手,在可支配财力范围内,逐年逐步对老旧小区实施各项改造工程,努力让百姓住得舒心、住得暖心。
几年来,皇姑区累计争取资金8.4亿元,对67个老旧小区的1530栋楼房共计730万平方米实施了“暖房工程”,改造惠及居民21万户,成为全市完成暖房改造工程面积最多的城区。与此同时,将原有120座锅炉房整合到38座,基本实现了全区集中供热;改造老旧供热管网84公里,其中二、三环之间改造23.6公里,基本解决了供暖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等老问题,使全区供热质量大幅提升,让冬日百姓的家里更加温暖。
几年来,皇姑区累计投入3.2亿元,对316个老旧小区的1999栋楼房共计1047.5万平方米实施改造,重新铺设小区道路,修建小区花坛,进行整体封闭;累计投入2792万元,对全区131个小区的692栋楼房实施上水改造,更换管线23.9万米,受益人群4.9万户。
“老房新装”:脱胎换骨变成新模样
全区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数量众多,在很难实现改善一蹴而就的客观情况下,只能先行摸底,从有条件、最急需的地方着手,逐年逐步实现全区老旧小区面貌的改善。
赤水社区,一个位于皇姑西部明廉地区的社区,在近几年的老旧小区改造中不断地被提及,因为工作扎实主动被上级主管部门表扬,更因为给百姓代言敢作敢当被社区居民称赞。
三年前,来到赤水社区,这里还是“冰火两重天”,新建的亿海阳光小区和好几十年的大片散体楼,形成了鲜明对比。老小区里,道路坑坑洼洼、破损严重,一下雨就积水;院子里到处是私搭乱建,小仓房、菜园子、鸡窝遍地都是,环境又脏又差;处在与于洪区交界处,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四周开放的小区环境成了拾荒者和小商贩的集聚地,也“吸引了”小偷的经常光顾,小区内有自行车的家庭每年都得丢个几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心情可想而知。
现在的赤水社区,已经大变了模样,全部21栋散体楼改造成了两个封闭式管理的小区,2200户居民一分钱都没花,从弃管小区“搬”进了花园式物业小区,赤水社区也成为全区第一个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从散体楼到全封闭小区的社区。
房屋新“穿”的“保暖外衣”,新换的上下水管线,整齐施划的车位,开满鲜花的花坛,成片的绿树,崭新的文化长廊,20套健身器材,50个晾衣架……所有在物业小区享受到的环境,这里一点都不差。对于居民原来最担心的安全问题,新增了保安室、监控室、37处监控摄像头和12盏路灯,实现了24小时无死角监控。
在老旧小区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连同小区的房价直线蹿升。
“冷热不一”:小家园还需要大家建
有人会问,为什么赤水社区会被选为改造的范本?赤水社区的居民就能享受到来自政府的“大礼包”?话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得知老旧小区改造的计划后,赤水社区一边琢磨着社区内原来的风动小区、化工小区、通站小区怎么改,一边积极向上申报争取改造机会。
当机会来的时候,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改造,就要将原有居民私搭乱建、私堆乱放的东西统统清理掉,面对多年形成的习惯,这话说起来容易,事儿办起来可就难了。
原本是居民都受益的事儿,怎么就不理解、不支持呢,社区偏偏不信这个理儿,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苦口婆心地讲道理,社区居民逐渐从对抗的情绪中走出来,最后变成了主动支持。拆除各种违建房、小仓房等35处,拆除私家菜园子32处,清运垃圾残土540余车……在21栋楼的改造中,需要做多少工作,需要多少户居民配合,都在数字中不言而喻了。
从赤水社区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老旧小区的改造,不仅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社区的积极工作,更要有居民的真心理解和大力支持。在改造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触及到个别居民的既得利益,在大家的公共利益面前,如何放弃一己私利,着眼大局考虑,既考验着居民的自身素质,也考验着社区的工作能力。一家一户失掉的,也许是一个小仓房、一片菜园子,可以计算的损失也许是几百块、几千块,但房屋增值的有形收益要以万元计算,而每天在舒适的环境里高兴安心的生活,这样的无形收益,又要如何衡量呢。
老旧小区的改造,归根到底是政府对居住条件相对不好的居民的一种回馈,政府投入资金对居住小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小区里大家的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