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让大医院“走进”小门诊

2016年,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皇姑区以域内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4家省、市公立三级医院为依托,以区属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为重点扶持对象,成立了14个“医联体”

2017年01月11日

2016年,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皇姑区以域内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4家省、市公立三级医院为依托,以区属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为重点扶持对象,成立了14个“医联体”,推动加快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解决群众就近就医、分级诊疗问题。
三周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皇姑区中医院(皇姑区亚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书,确定了包括双向转诊、人才培养、技术协作、学术交流、健康管理、科研开发等内容的合作项目,形成了预防——临床——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综合体系。


设立绿色通道,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


百姓看病图的就是个安心,所以,无论是大病小病,宁愿起早贪黑、费尽周折,也要到大医院去看。
“与辽宁中医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解决的就是百姓的这种不放心。”区中医院赵书记介绍,“现在,社区居民来我们这里就诊,根据病情医生进行判断,我们可以治疗的,居民在家门口看病便宜还方便。需要转诊的,我们与辽宁中医有绿色通道,居民直接转到那边进行治疗,不用自己再去排队了。病情好转后,就可转回来进行康复治疗,特别方便省事儿。”
“医联体”实施后,不仅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的问题,还能缓解过度医疗给个人看病带来的各种负担,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

建立巡诊制度,普通号的价格,大专家给问诊


“医联体”的核心是联合联动,这种联动更多地体现在医疗资源的向下覆盖上。据介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团队定期到区中医院坐诊、巡诊和会诊。
“以前到辽宁中医挂个专家号,贵贱不说,还得排队,一折腾就是大半天,有时候想去吧还打怵。现在专家都到家门口了,你说说多好吧”,说起“医联体”带来的便利,居民李大娘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没事儿都得来问问,专家还啥时候来,日子得记本上,才不能忘了。”
送诊到基层的同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还指导区中医院为社区居民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档案,逐步完善包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慢病管理系统。
与此同时,为了不断提升区中医院大夫的诊疗水平,区中医院的医务人员还会定期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培训,为社区诊疗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医护人员。


做好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化解就医难题


目前,区内多个“医联体”合作都在有序推进中。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医联体,向联合的区中心医院、怒江中心、龙江中心派出医疗专家、彩超专家,承担医院病区日常查房、会诊等工作,参与指导住院患者诊疗方案,开展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对医务人员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影像诊断专业知识培训。区中心医院的彩超门诊每天有市第四人民医院专家坐诊,影像PACS系统与市四院成功实现DR、CT影像远程、在线会诊、诊断报告回传。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联体,为联合的泰山中心、三洞桥中心、淮河中心、寿泉中心的医务人员提供进修和培训机会,为转诊患者开辟绿色通道,选派医疗及护理专家、骨干每周到泰山中心开展门诊坐诊、会诊等。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帮助联合的区中医院组建了传统疗法中心,引进蜡疗机、智能疼痛治疗机等设备,开展中药熥疗、蜡疗、雷火灸等中医诊疗项目。帮助明廉中心开展残疾人功能康复、脑瘫儿童康复、脑卒中偏瘫康复、老年病患者等亚健康人群的康复治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医联体,安排资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定期到联合的北塔中心开展查房、坐诊、会诊、讲座等业务指导,帮助培养全科医生。
通过“医联体”的全方位合作,使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社区医疗机构近、简、便、廉的通道,与百姓实现“零距离”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基层医院在三甲医院的技术支持、临床指导和人员培训下,医疗能力也会得到快速补充和提升,更大程度地发挥出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激发社区医疗机构的活力,最终实现共同受益。


名词解释: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通常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各合作单位双向转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