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两个字
颠簸21天奔赴洛杉矶,只为胸前的“中国”现身奥运赛场。东北大学学生、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为国参赛”的经历,浓缩了东北大学百年历史——爱国奋斗。2023年4月26日,迎着第一缕曙光,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2023年09月16日
颠簸21天奔赴洛杉矶,只为胸前的“中国”现身奥运赛场。东北大学学生、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为国参赛”的经历,浓缩了东北大学百年历史——爱国奋斗。
2023年4月26日,迎着第一缕曙光,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2023年9月,东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这面编号为2023-0116号的国旗被正式赠予东北大学,这是祖国送给“忠诚报国”东大人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1923年东北大学,撑起了一面“兴学育人、文化救国”的大旗。
这是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在北平,他们走在一二·九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在西安,他们走上街头,请愿要求“停止内战、枪口对外”;在抗日战场,他们投笔从戎,浴血奋战。
这是为祖国需要甘愿奉献的大学,106位同学主动申请“为国转系”,“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万千学子。
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教授曾在东北大学任教3年。民族危亡之际的1929年,25岁的林徽因为东北大学设计了第一个校徽,白山黑水两边分别绘有一只狼和一头熊,熊狼环伺,表达了这位年轻的建筑学教授对风雨飘摇的祖国深深的忧患。
1949年,林徽因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金、红两种颜色表达了她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喜悦之情。
百年东大,始终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苟余良心尚在,热血尚流,
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
孤独的身影留在奥运赛场,白山黑水战袍上的“中国”字样,被历史永远定格。
刘长春,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首届学生,1932年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男子100米短跑预赛的时候,万里之外,他的家乡东北已经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他的母校正辗转于流亡路上。
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刘长春的奥运之旅是爱国之旅,是向日本帝国主义的抗争之旅。
1932年二三月间,日寇多次以高官厚禄相引诱,提出要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同年7月举办的奥运会。正与东北大学师生一道流亡的刘长春公开发表声明:“苟余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刘长春与校长张学良联系,请求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刘长春只身一人独闯奥运,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的传奇史犹如东北大学百年风云史中一朵激涌的浪花。成立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东北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以兴学育人、文化救国为己任,在白山黑水之间发出培育英才、御侮兴邦的时代强音。
东北大学建校前期,日本对东北采取殖民侵略和文化侵略,就是要从思想文化上来瓦解东北人民的民族斗志,企图为它永久侵占东北打下基础。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公然反对成立东北大学:“你们要读理工科,我们已有‘旅顺工科’;你们想学医,我们早有‘南满医学堂’;你们愿学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学生到帝国大学去上学,大日本政府将予以优待,给予官费补助,你们何苦自不量力,自寻苦恼,而去自办大学呢?”
日本人的反对更加坚定了中国人自己办学的决心,“我国文化落后,国势陆危,愿求急起直追,非倍力倍速不可。”1928年开始兼任校长的张学良时时倡导“建设东北、警惕帝国主义侵略”的办学责任,奠定了学校百年赓续的爱国底色。
1928年8月,从欧洲回国的27岁的梁思成受聘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第二年3月,妻子林徽因也受聘担任教授,两人在国外留学的同窗也陆续来到东北大学。一群不到30岁的年轻人,撑起了中国第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学建筑系。
东北大学仿佛一颗耀眼的明珠,吸引国内外各界学者纷纷前来,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东北大学已建成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有300余名教授、3000多名学生,教师中有大名鼎鼎的张伯苓、金毓黻、章士钊、刘仙洲、梁漱溟等,学校当时被称为“东大之盛,在当时可与任何其他大学相比”。
1931年3月,学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5年计划,包括扩大农学院、扩大东北大学工厂、扩充图书馆等等,然而仅仅过了半年,日本侵略者的阵阵炮声彻底炸碎了东北大学的文化救国梦。
9月19日,当时的代校长宁恩承在枪炮声中向全校师生发出慷慨誓言:“古人说,‘士报国恩’,今天国难当头,我们全是一国的善士……如果发生任何危险,应该恪守‘士报国恩’的信条,就一切无恐无惧了。”
几天后,学校大量的珍贵图书档案资料、教学仪器设备落入日寇手中,昔日琅琅书声的校园沦为日寇的养马场。
“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抗日流亡大学,流落飘零15年。
“我们这个饱受欺凌的民族要起来反抗,
东北青年要做全国青年的先声!”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遮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这段激动人心的歌词出自一首著名的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曲的曲作者就是时任东北大学音乐教师阎述诗。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不到30岁的阎述诗就投入到抗日爱国歌曲创作中。他把歌曲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教育学生不要忘记苦难中死去的同胞,要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举世闻名的一二·九运动,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学生被阻隔在校园里的情况下,东北大学300多名爱国学生作为游行队伍西路纵队的唯一主力,在东大学生、共产党员宋黎的带领下,高举大旗冲出被军警封锁的校门,面对皮鞭、木棍和枪刺,东大学生视死如归,冲锋在前。
12月16日,学生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阎述诗也积极参与营救学生。他目睹学生被军警屠杀的惨状,悲愤不已。当学生拿着《五月的鲜花》歌词请他谱曲时,悲壮激昂的歌词一下引起了他的共鸣,含着眼泪反复吟唱。这首诞生在一二·九运动中的抗日救亡歌曲很快传遍神州,流传至今。
在东北大学的校史馆,可以看到一张发黄的“东北大学流亡办学路线图”,从1931年离开沈阳到1946年回迁,15年的时间,东大师生流离燕市,转徙开封、西安、南下四川三台,在流亡的路上,他们没有一刻停止战斗,始终冲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
1936年12月,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之际,西安市万名学生走上街头,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此时已辗转到西安的东大学子再一次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勇敢面对军警的枪口。老校长张学良闻讯赶到,他以校长的身份向学生承诺,“一周之内,用事实答复”。仅仅3天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2年从东北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抗日战场的苗可秀,1934年任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驰骋辽南疆场,痛击日军,1935年负伤被俘,写下了“誓扫匈奴不顾身”后慷慨赴死,年仅29岁;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机械工学系的佟彦博,1933年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立志报效国家抗击日本侵略,1938年5月19日,他和战友驾机远征日本本土进行轰炸,投下传单100多万张,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赠送锦旗:“德威并用,智勇双全”;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大学学习的丛德滋就投入到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打入敌人内部被捕后,于1942年狱中遇害,年仅32岁;1950年,一张由毛主席签署的烈属证颁发到了丛德滋家属的手中,这是新中国编号00001的烈属证,以纪念这位遇害的东北大学学生……
“我们这个饱受欺凌的民族要起来反抗,东北青年要做全国青年的先声!”从一二·九运动的挺身而出,到西安街头的大声疾呼,再到抗日战场为国捐躯,东大人在抗日救亡路上再现爱国情怀,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彰显报国底色。
“国家建设的需要,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1950年,年仅17岁的林韵梅,响应国家号召只身从上海来到东北工学院(建国初期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工学院)求学。正当她憧憬如何攻读自己喜爱的土木工程系、畅想美好未来时,学校开始动员党员、团员转入采矿系——国家百废待兴,地质采矿先行。
后来成为东北大学教授、著名岩石力学专家,将岩石力学学科引入中国第一人的林韵梅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同学们思想斗争很激烈——转,谁不知道采煤危险,煤矿俗称“四块石头夹块肉”,围岩的片帮、冒顶时刻威胁生命安全;不转,党和国家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怎么能只想个人,不想国家?
爱祖国胜于爱自己的专业,林韵梅和其他105位同学主动申请“为国转系”,1954年,他们从东大毕业奔向全国各地,这个光荣的集体也因此被称为“54煤”。“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东大学子。
如果说当初“为国转系”是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在随后的不断学习实践中更是增添了他们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1951年暑假,他们到鸡西煤矿实习,矿务局的负责人谈到日寇投降后,由于没有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只能留用一些日本人,他们趾高气扬,竟敢拍着我们的头说:你们中国人的脑袋是大大地不行啦。“你们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祖国期待你们啊!”没有大幅标语,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更不是誓师大会,但是听到这番话后,同学们都握紧拳头,咬紧牙关,心中默默发出了不可磨灭的誓言:“为建设祖国不遗余力。”
多年以后,这个光荣的集体走出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位大学教授、60余位总工程师,他们为国家采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