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中国强
1913年出版的《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第二卷中,有一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是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第六班上学时,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所写的。这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一篇作文,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23年10月26日
1913年出版的《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第二卷中,有一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是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第六班上学时,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所写的。这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一篇作文,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件历经一百多年洗礼的历史文献现由沈阳市政协文史顾问、精英集团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历史文献收藏家詹洪阁收藏。今年11月开始,他将开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百年教育历史文献全国巡展活动,他精心挑选了100件教育史料珍品,见证100位知名人士求学印记,以此来展示教育的力量。10月20日,他向记者介绍了他办展的初衷:“让文物照亮历史,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也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将更多的教育收藏展出来,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本报选取其中6位和沈阳相关的人物,介绍他们的求学历程以及教育对他们的影响。
周恩来 小学写出传世甲等作文
1910至1913年,周恩来在东北生活了三年,先后就读于铁岭银冈书院和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以下简称东关模范学校)。
对于求学东北的经历,周恩来珍视备至,把它视为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在1946年与美国记者李勃曼的谈话中,周恩来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时立下的豪迈誓言。
1911年的一天,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13岁的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
1912年10月,东关模范学校迎来了校庆两周年,这也是辛亥革命爆发后该校第一个校庆日。周恩来心潮澎湃,特作《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他写道:“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校耶?圣贤书籍,各种科学,何为为吾深究而悉讨?师之口讲指画,友之朝观夕摩,何为为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以将来如许之重负,基础于小学校三四年中,同学,同学,宜如何奋勉,始对之而不愧哉?”
文中,他着重强调了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并充满感情地说:“吾恐同学之智识亦无由新,道德亦无由固,而欲丛人才、蔚国器,难矣。”
国文教师看后,欣喜地评价道:“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心长语重,机畅神流。”
1913年6月,这篇文章被评为甲等作文,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为范文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1915年,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等书,均收入这篇作文。
1913年2月,周恩来赴天津投考南开中学。周恩来后来回忆:“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山东高盘之先生(编者注:历史、地理教师)教诲与鼓励,对我是个很大促进。”
顾诵芬 高中同学“神预言”成真
在詹洪阁收藏的一本高中毕业册中,同学浦治平给顾诵芬留下这样的毕业赠言:“诵芬顾君,为吴门之望族。年少敏慧,科学之研讨,举凡物理、化学、数学,无不领悟透彻。同学请问,均能详加指导。待人尤和蔼可亲,以君天才与好学,诚能为我国之科学界放一异彩。”
一语言中。2021年11月3日,顾诵芬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果然在科学界“放一异彩”。
一生只做一件事,顾诵芬将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从1951年选择投身新中国航空事业,到退休后仍工作在航空事业的前沿,他的成就足以载入史册。他是中国航空界唯一的一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是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是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正是因为这位“学霸”十分“接地气”,且外表温文尔雅,在毕业纪念刊高三甲同学雅号大观中,顾诵芬还得到一个非常可爱的雅号,被同学们称为“小姑娘”。
詹洪阁还收藏有两本十分珍贵的同学册。其中一本是1951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纪念刊,在该纪念刊中,航空工程系的顾诵芬名列其中。
另一本同学录也与顾诵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他哥哥顾诵诗在北平崇德中学求学时期的同学录,上面还有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科学家的邓稼先。1935年,顾诵诗在崇德中学上学,每当回家时,他总会将在学校接触到的航模带给弟弟,一来二去,顾诵芬对航模产生了无限兴趣,乃至成为了他一生的事业。
梁思成、林徽因 曾在东北大学当教授
在詹洪阁收藏的一本1930年出版的《东北大学理工学院概览》中,第30页员工名册上,出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名字。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建筑学系任主任、教授,他于1928年9月来到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林徽因则于1929年3月来校,任专任教授。他们同为美国彭省(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梁思成为建筑学硕士,林徽因为建筑学学士(应为美术学学士,编者注),林徽因还有耶鲁大学剧院毕业的经历。
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先后来到东北大学任教。当时东北大学教授月薪360元,天津南开大学240元,北大、清华300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关内许多名人学者联袂出关,以数学家冯祖恂、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国学大家章士钊和梁漱溟为代表的一批学界泰斗在东北大学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良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东北大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到1930年秋,东北大学已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在校学生3000多人,超过北大1000人,教职员工400余人。
在东北大学的第一学期,梁思成既当系主任又当主力教师,既当学者又当勤务员,系里的大小事情都要他操心筹划。梁思成主讲中西建筑与设计,他在教学中建议增设“专业英语”课,并亲自任教。
林徽因到校后,负责主讲美学和建筑设计、雕饰史等课程。1929年,两人还带领建筑系的学生到沈阳昭陵和沈阳故宫写生,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征,并利用古建筑作实地教学。
东北大学的校徽就出自林徽因之手。当时,张学良在全校设奖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在众多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图案两侧绘有动物,左熊右狼,寓意着俄、日两大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虎视眈眈,新校徽为盾形,象征着东北大学保卫、开发、建设祖国东北的神圣使命。
梁思成和林徽因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师昌绪 流亡求学中变得更爱国
詹洪阁收藏有一本国立西北工学院第七届毕业同学录,在矿冶工程学系冶金组出现了师昌绪的名字。师昌绪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是金属材料领域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科技领导人。
师昌绪有着一段流亡求学的经历。他的老家在河北徐水县,11岁念高小那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老师读着报纸上日军入侵的新闻泣不成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34年,他离家考入保定师范。七七事变后,保定沦陷,他流亡到了河南,被收容在“冀察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中学毕业后,他被保送入西南联大,因无路费而放弃,考入了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5年大学毕业时,作为全班第一名,他选择了当时最有吸引力的资源委员会,工作地点是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抗战胜利后,他到鞍山钢铁公司做科技秘书工作。
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使师昌绪饱尝无家可归的痛苦。1948年,他赴美求学,刻苦攻读,获得了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国内的北洋大学曾聘请他回国任教,但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由于在朝鲜战场上的失利,美国认为中国力量不可忽视,乃下令所有在美攻读理工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师昌绪曾试图以到印度或瑞典等国找工作为由,绕道回国,未能成行。因此,他在完成博士学业后,无奈继续受聘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个人争取回国的愿望没有实现,他便和有志归国的留学生暗自串联起来,联名给周总理写信,要求回国。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对美国政府非法扣留中国留学生提出了强烈抗议。1955年6月,师昌绪终于获许回国了。
他来到了沈阳,挑起了研究金属材料的重担,他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了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荒 他的武器——笔
1930年出版的《东北大学附属中学校刊》,刊登了一篇李枝伟(后改名为李荒)的诗作,他当时仅为初中一年级生,他在自习室里有感而发:“……我愿永久过这学校生活。无半点想上这污浊的社会上,去被他沾染。尽管风儿雨儿大,总吹不掉,洗不去——军阀们的封建彩色。梦域虽然是可佳的乐境,但见着死去的手足,却转向悲哀,涕泣!”
小小年纪,李荒便开始忧国忧民。1929年,他从营口辗转来到奉天(今沈阳),在东北大学附中读初一,开始接触到蒋光慈、郭沫若、鲁迅、邹韬奋等进步人士的著作,新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播种。
1931年9月,李荒刚刚考入东北兵工学校,九一八事变爆发,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流亡北平,于1932年考入北平的东北中学,次年考入东北大学。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走上了抗日救国之路。
1936年2月,李荒在东北大学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东大”南校分队长,参加了东北大学护校南下请愿团。
1937年9月,李荒辗转到达八路军总部,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由于工作热情高,文笔好,他先后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1944年4月任《晋察冀日报》副主编。
1945年7月,李荒任“东北前进工作委员会”委员,随冀热辽军区部队挺进沈阳。同年10月,他受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指派创办《东北日报》,先后任总编辑、副社长、社长。1953年1月后,李荒先后任辽西省委副书记,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1980年1月后,先后任辽宁省政协主席、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辽宁省委常务书记。
李荒长期担任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职务,对意识形态工作有高度的敏感性。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曾称赞他说:“离休后,他的武器——笔,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发挥作用。”1990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撰写的《同志颂——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指出“在革命队伍里,同志这个称呼,比什么称呼都崇高、尊贵、亲切和友爱,因为彼此是由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革命任务联系在一起的”,并呼吁“为什么我们要把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同志这个崇高的称呼,淡化它,以至改掉它呢?”这篇文章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
从热爱写作的学生到成为职业革命者,成为新中国建设者,李荒始终以笔为枪,抒发自己的满腔爱国之情,足可见学校教育影响之深远。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文 詹洪阁/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