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念做打“有样儿” “小梅花”香气袭人

本报记者吴丹文并摄小小梅花竞芳菲,戏韵悠扬踏秋来。伴着声声鼓弦,“戏苑新荷——2023年度辽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于10月21日下午在沈阳文馨苑剧场举行。该活动由省剧协主办,沈阳市剧协承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沈阳京剧院提供支持。

2023年10月27日

本报记者 吴 丹 文并摄

小小梅花竞芳菲,戏韵悠扬踏秋来。伴着声声鼓弦,“戏苑新荷——2023年度辽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于10月21日下午在沈阳文馨苑剧场举行。该活动由省剧协主办,沈阳市剧协承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沈阳京剧院提供支持。近两年来辽宁省内获得全国及省级“小梅花”称号的优秀少儿戏曲爱好者齐聚一堂,唱腔婉转,身姿窈窕,用传统艺术表达心声,展现出我省少儿戏曲艺术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

各级“小梅花”使出看家本领

梅花香自苦寒来,江山代有才人出。辽宁是戏曲大省,有着深厚的戏曲底蕴,戏曲人才辈出。历届“小梅花”大赛中,辽宁的“戏曲娃娃”不负众望,摘金夺银。在今年举办的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我省积极组织作品遴选,各市剧协和专业院校共申报个人作品57个、集体作品4个,最终,郑佳鑫、于明扬、王颢霖、阎宇、王雅萱、张隽奇、孙旗蔓、李明轩、丁玟睿9人获得中国剧协“小梅花”称号,由沈阳市剧协、沈阳市珠江五校选送的京剧《楚歌·虞兮虞兮》获得“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

在10月21日进行的“戏苑新荷”荟萃展演中,近年来摘得各级各项“小梅花”的选手纷纷拿出看家本领,精彩亮相。整场活动涵盖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剧种,共计16个节目,分为业余组和专业组,由沈阳、丹东、大连、鞍山、锦州等地剧协和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宫静少儿艺术团等推荐的小演员在舞台上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台风稳健自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有板有眼,令人拍案叫绝。

“看戏喽!”一群粉妆玉琢、身段婀娜的评剧小演员翩翩上台,表演戏曲串烧《戏苑春彩映童心》,他们来自沈阳宫静少儿艺术团,其中最小的才5岁,但学戏也有两年以上时间。小演员们年纪虽小,技艺却高,眼波潋滟、水袖翻飞,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崔护、书童、杜宜春、桃花仙女等人物形象,展现了评剧艺术传承的力量。饰演崔护的尚恒羽小朋友不仅唱腔悠扬婉转,而且还写得一手飘逸的毛笔字,一段“门上题诗”表演可谓一心三用,边题字边唱戏,还要把控好时间,堪称技艺纯熟,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文雅潇洒的古代才子形象。这个节目中还有一对可爱的8岁双胞胎刘佳怡和刘梓怡,来自沈阳腾飞小学。平时在家里,两个孩子自己就能唱起一台戏,“虽然练起踢腿、下腰很苦,但也乐在其中。”刘佳怡、刘梓怡的妈妈表示。

经典唱段获得超高人气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在欢快的旋律中,扮演梅英的9岁小花旦孙旗蔓表演京剧《卖水》片段俏皮登场,她灵动的眼神、甜脆的嗓音,配合扇子、手绢的表演,展现出天真可爱、聪明伶俐的小丫鬟形象。凭借这段表演,她在今年的国赛中摘得个人项目业余组“小梅花”。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表演的京剧《李逵探母》《武文华》《凤还巢》《芦花荡》《寿州救驾》等经典剧目选段,均由今年斩获中国剧协“小梅花”金奖的选手表演。他们展示了专业人才的精湛技艺,表现了老旦、武生、青衣、武旦等行当在妆容、服装、音韵、身段等方面独特的艺术之美。

展演现场的观众中不仅有老人,也有很多年轻人,而且不乏第一次线下看戏曲表演的孩童。同龄人精彩纷呈的演出、生动漂亮的脸谱,给了孩子们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绝佳机会。传统戏曲艺术在春风化雨中,传递着中华美德与精神内涵。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抱着让孩子感受、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送孩子学习戏曲艺术。“和十几年前发放2000张传单石沉大海相比,现在生源不成问题,甚至不少铁岭、鞍山等外地的孩子在周末来我们这学戏。”丹东艺鸣少儿京剧团团长姜秋菊表示,看到戏曲艺术发扬光大,她感到很欣慰。“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戏曲的未来。”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老师朱成表示,戏曲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通过“戏曲进校园”“公益讲座”等举措,实施面向社会、面向校园的符合戏曲艺术传承规律的培养计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