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位院士、1.3万名行业精英共赴中国计算机年度盛会

沈水之阳,星光熠熠。10月26日上午,由49位院士参会的第二十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3)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正式拉开帷幕,现场参会观众达到1.3万人,同时还有超过3.6万人次通过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视频号直播观看开幕式、特邀报告和大会论坛。

2023年10月27日

  沈水之阳,星光熠熠。10月26日上午,由49位院士参会的第二十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3)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正式拉开帷幕,现场参会观众达到1.3万人,同时还有超过3.6万人次通过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视频号直播观看开幕式、特邀报告和大会论坛。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中国计算机行业顶尖人士们将围绕“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数字中国建设”这一大会主题,发出最权威、前沿、精彩的声音。

  规模与规格 计算机精英来沈共赴“武林大会”

  “CNCC是计算机专业人士心中的‘武林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CNCC2023大会主席孙凝晖这样说。据悉,CNCC是计算领域学术、技术、产业、教育等各界探讨发展趋势的年度盛会。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历届CNCC对于推动计算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影响力不断扩大。

  22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7名其他国家院士的参会,“定格”了本届大会的高度。同时,国际计算机协会(ACM)、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相关国际学术组织也派出代表参会。

  今年是CNCC的第二十届,参会规模也从2003年的300人,扩大到今年的1.3万人线下参会,创下历史之最。本届大会为期三天,共有3场大会论坛和130场技术论坛。其中,130场技术论坛涵盖了人工智能、安全、计算+、软件工程、教育、网络、芯片、云计算等30余个领域。技术论坛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有24位企业专家担任论坛主席,而来自企业的演讲者有148人。

  信心与期待 数字技术与沈阳形成“正循环”

  参会期间,多位院士表达了对数字经济赋能沈阳转型发展的信心和期待。“如果能够把对制造业、农业的需求,转化成对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拉动力量,在沈阳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人才基础的前提下,增加需求,形成‘正循环’,我相信沈阳将实现非常大的发展。”孙凝晖说。

  协办方和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中国计算机大会上,包括华为、腾讯、阿里云、百度等300多家国内重要的数字经济企业都来参会。相关专家、企业家将会与沈阳本地企业进行互动并且加强合作,走访企业就相关技术进行探讨,为沈阳科技领域寻求突破提供助力。

  大会上,沈阳也向参会企业发出盛情邀请:欢迎更多的企业界朋友把好资源、好项目、好技术、新产品带到沈阳,落在沈阳。沈阳市委、市政府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做好全方位服务保障,与大家携手同行,共享东北振兴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双重红利。

  热情与活力 沈阳敞开怀抱欢迎年轻人

  现场的1.3万名参会者中,有不少年轻的高校科研人才。来自四川大学的詹宜瑞告诉记者,他和两位同学结伴而来,在听完26日上午的大会论坛后,对无线人工智能这一领域非常感兴趣。来自吉林大学的博士生牛润良说,他研究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想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记者看到,在不少热门技术论坛现场,即便没有座位,仍有很多年轻人站在后排旁听,眼神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在讨论环节,大家更是争抢提问。

  记者当天还看到,志愿者们的笑脸、制作精良的美食、门口主动引导的安保……沈阳的热情和活力在会场内外无处不在。大会期间,所有参会者乘坐沈阳地铁时,可凭中国计算机大会参会胸牌,在地铁站的乘客服务中心领取福利票免费乘车;凭中国计算机大会参会胸牌及参会短信,可以免费参观沈阳特色景点老北市景区、沈阳故宫博物院、张学良旧居陈列馆。

  “我们欢迎更多的年轻人,主动来听来看来探讨,沈阳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我们很愿意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交流学习进步的平台。”和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沈阳跑出双招双引“加速度”

  和平湾虚拟现实研究院揭牌

  10月26日下午,第二十届中国计算机大会——沈阳市双招双引推介活动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二楼会议厅成功举办。活动由沈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和平区人民政府、沈阳市商务局、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旨在依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强大且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和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推动沈阳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同时为CCF会员和相关企业搭建一个高效便捷且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平台,以促进产学研融合并推动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沈阳市投资优势明显,近年来始终高度关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主体帮扶、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拿出真金白银,与企业共谋发展。

  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沈阳市实施“兴沈英才计划”(人才新政4.0版),成立辽宁盛京英才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出台了青年人才、海外人才、高校毕业生专项支持政策,在科研经费、购房、生活等方面直接对人才给予补贴,这些充分体现了双招双引的坚定决心。

  本次推介活动的举行,也为推广沈阳市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沈阳市,促进沈阳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推动计算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沈阳市商务局分别就沈阳市人才政策、数字沈阳建设情况进行推介,和平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高新区在活动中对本地区数字经济情况进行推介。

  活动现场进行了项目集中签约,和平区、沈河区等共签约23个项目,签约额131.1亿元。随后,本届大会主席梅宏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主任王党校,以及和平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共同为和平湾虚拟现实研究院揭牌。

  据悉,和平区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合作引进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建设沈阳市虚拟现实领域国家级科研中心——和平湾虚拟现实研究院。

  近年来,和平区抢抓数字经济和元宇宙发展新机遇,围绕元宇宙6大核心技术(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构建元宇宙产业发展“产学研用政金”一体化新模式,全力打造东北元宇宙创新发展先导区。五里河元宇宙创新基地的推进工作采取头部资源引领策略,通过与国内顶尖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合作,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融合打造一批特色应用场景,招引龙头企业、培育核心企业、孵化创新企业,从而推动元宇宙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院士看沈阳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梅宏:

  整合各方资源为沈阳发展作出贡献

  本届中国计算机大会注册人数突破1.3万人,是中国计算机大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梅宏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各级政府对本次会议的支持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还向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各级政府对于本届中国计算机大会的举办,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大力的支持,包括对全国各地的参会者提供免费地铁、参观游览等,这些都让大家对沈阳有了全新的印象。”梅宏说。

  谈及本届大会选址沈阳的原因,梅宏说,一是在时间上比较有意义,今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中国计算机大会举办的第二十届;二是因为当下进入了数字经济发展时代,数字化转型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工业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计算机大会到工业重镇沈阳来举办,与沈阳本地的数字化转型是非常好的契合和匹配。

  梅宏特别提到,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的很多会员对沈阳都很向往,大家都想来沈阳看一看。希望通过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凝聚力,把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能够为沈阳发展和东北振兴作出贡献。

  (宋宇、刘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CNCC2023大会主席孙凝晖:

  希望大家都来接受信息技术的熏陶

  中国计算机大会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会议,孙凝晖希望更多的人去听一下。“就相当于我们听演唱会、交响乐一样。我们未来是一个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信息技术。”

  孙凝晖告诉记者,中国计算机大会的主要目的虽然是服务于专业人士,但也会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大部分人对每个报告可能都不是很懂,但是听多了、见多了,就一定会提高学术品位、技术品位。

  对于本届大会的参会人数规模,作为大会主席的孙凝晖有些意外。“沈阳并不是中国IT最发达的地方,能够吸引1.3万人来参加会议,我是没有想到的。我有三点感受,第一就是觉得大家的需求达到了这个程度;第二就是感到沈阳,或者整个辽宁地区,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非常渴望了解;第三就是今年大会的很多演讲者都是辽宁本地人,他们的参与度非常高。”孙凝晖说。

  对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个人未来生活的影响,孙凝晖也从自身角度进行了判断。“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说是元宇宙,有的人说是机器人。我个人认为,对于普通人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各种各样的机器。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有一定的‘温度’的,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铁疙瘩。”(杨洋、刘洋)

  专家观点 >>>

  国际信号处理领域专家刘国瑞:

  无线人工智能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新感知

  10月26日,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国际信号处理领域专家、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刘国瑞就其在无线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宣讲。

  刘国瑞介绍说,长期以来,他的研究涵盖了信号处理、通信、信息取证学等诸多领域方向,他领导的信号处理研究在2009年IEEE125周年时被选为“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七大信息技术”之一。近几年来,他重点关注无线人工智能(无线AI)研究。“无线AI是我们创造的一个全新领域。2017年,我们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厘米精度的无线室内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具备类似GPS的室内定位能力,在没有任何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跟踪人或者任一物体,只要有WiFi或LTE即可。”

  刘国瑞团队开发的“时间反演机”通过感知电磁波可以探测出人的运动、呼吸等。这项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感知既不需要摄像头,也不需要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隔空就可以应用于家庭、办公室的安全监控、人体生物识别、生命体征监测等,“就像魔法一样。”

  “几年前我们开发这项技术的挑战在于无线信号的带宽不足。”刘国瑞表示,随着5G时代的到来,这个问题不再是一个瓶颈。从本质上来看,在未来的无线世界中,通信只是一小部分,无线AI所带来的无线感知和探测将会完全改变人类生活。

  (黄超)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

  计算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十分重要

  10月26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以“计算驱动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为题,作大会特邀报告。

  王坚探讨了电气化和数据驱动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和资源消耗问题,强调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性。他还论述了碳排放量的变化和碳中和的目标,以及计算在实现碳中和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王坚定认为,计算的含义和发展历程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计算到今天的人工智能,计算的概念不断丰富。数据驱动在科学发现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产生新的假设并改变原有观念。

  王坚还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模型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平台化研究和云计算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作用。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杜一鸣、刘国栋 高级记者刘洋采写

  本版图片由安呈浩、李浩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