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烈《八女投江》素描原稿首次展出
10月28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耕者的信念——王盛烈素描速写精品展暨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发展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现场还举行了王盛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王盛烈代表作《八女投江》的素描原稿首次展出。
2023年10月30日
10月28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耕者的信念——王盛烈素描速写精品展暨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发展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现场还举行了王盛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王盛烈代表作《八女投江》的素描原稿首次展出。
开辟当代
主题性美术创作道路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参加开幕式,他说:“王盛烈先生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一面旗帜,先生始终秉持‘艺术为人民’的鲁艺传统,扎根人民、笔耕不辍,创立了以现实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关东画派,开辟了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道路。”
现场展出了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部分王盛烈作品和素描、速写稿的放大版,也有王盛烈的速写本、教学笔记、常用印章等私人物品,还有家属提供的其代表作品的素描、速写原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盛烈之子王铁牛说:“这些创作手稿都是非常丰厚和宝贵的艺术财富,之前没有展出过。它们可以帮助大家全面地了解我父亲,能够从一个侧面,给大家带来一个对我父亲新的认识和评价。这些手稿也体现了我父亲坚持‘生活的真’与‘艺术的真’相互统一,坚持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原则。”
《八女投江》素描原稿首次展出
现场一幅残缺的巨幅素描原稿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欣赏,这就是王盛烈代表作国画《八女投江》的素描手稿。
“父亲的这件作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还曾收录在小学课本里,印在了几代人的回忆中。今天我们回到家乡,展示《八女投江》素描原稿,也是想回报鲁美师生和家乡人民。”王铁牛说。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说:“《八女投江》将画面定格在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走向大浪滔滔的江水之中这一瞬间。前面的三名女战士已经义无反顾地走入刺骨的江水中,后面的四名女战士一面苦战一面前行,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充分体现了她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此外,王盛烈先生还巧妙地运用八位女战士被风吹乱的头发、疾风中的劲草以及河中的汹涌波涛等,烘托出她们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通过这幅素描原稿,我们可以感受王盛烈先生对艺术的一丝不苟,我们可以清楚看见人物的面部表情,甚至还有头发丝被风吹动的轨迹。”
何家英还表示:“王盛烈先生想通过这个作品表达一种情境,一种意境。即使几百年以后,它仍然是一张感人的作品。”
不遗余力传授艺术经验和理念
除了《八女投江》,王盛烈还先后创作了《海风》《耕者》《不爱红装爱武装》等众多现实主义作品,他的画笔总是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用画笔讲述英雄的故事。
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苏萍说:“今年是鲁迅美术学院建校八十五周年,恰逢王盛烈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举办本次活动,是纪念王盛烈先生对艺术创作的孜孜追求,更是对王盛烈先生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品格的敬仰!王盛烈先生的贡献不仅局限于艺术创作,还体现在他在美术教育方面的不懈奉献。他积极参与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传授自己的艺术经验和理念。王盛烈先生于1955年建立的国画系是东北第一个国画专业,其艺术作品和理论影响了一批东北美术工作者。王盛烈先生作为延安鲁艺的传人,他的美术教育思想与实践对鲁迅美术学院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乃至东北美术教育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画现代化转型与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撑。”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发展与传承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艺术专家,以王盛烈的人生及艺术成就为核心,对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相关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杨博
实习生 高宇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