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区马刚街道2个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
“截至目前,全街14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马刚、后腰堡2个村集体收入已突破100万元。”近日,记者在沈北新区马刚街道采访时,该街道主要负责人高兴地说。
2023年10月30日
“截至目前,全街14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马刚、后腰堡2个村集体收入已突破100万元。”近日,记者在沈北新区马刚街道采访时,该街道主要负责人高兴地说。
年初以来,马刚街道在全区“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中,突出“抓党建、强基础,抓项目、促振兴,抓经济、富百姓”的振兴思路,深挖优势资源、精准确定产业项目、破解农村增收难题,在乡村振兴赛道上实现新突破,跑出“增收共富”加速度。
用好“政策包”
助推集体产业项目健康发展
街道党工委以拥屯蒿柳养蚕、马刚刺嫩芽种植、下寺果蔬大棚等3个上级扶持产业项目为牵引,配比政策、配比资金,探索形成了“1+3+3”的马刚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径。
“1”即街道党工委牵头抓总,按照“一村一策”原则由街道领导班子、机关科室包村推动项目发展。
“3”即上级帮扶的3个项目试点,其中,马刚村发展的刺嫩芽种植项目,现已栽种刺嫩芽近千亩、14万余株,预计2024年产生收益,集体年均收入可达50万元,拉动就业350余人;拥屯村盘活200余亩荒山和废弃果园发展蒿柳养蚕项目,现已栽种蒿柳40万株,放置蚕蚁近15万只,第一批茧蛹摘收完毕。200亩蒿柳枝已预售完毕,预计收益在40万元;下寺村建成14个有机蔬菜和水果种植大棚,培育西红柿、辣椒等种苗1.8万余棵,实现村集体年收入16万元。
另外一个“3”即中寺、湾道、依路3个村,采取“上级扶持资金+街村配比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全力发展温室大棚、粘火勺食品加工等项目。中寺村现已利用村自筹资金建设完成3个高标准温室大棚,栽种草莓苗60万株,预计12月初将上市。湾道村现已完成粘火勺食品加工厂的选址和产品包装设计等,预计明年6月投入生产。依路村也将于明年动工建设大棚。
做精“土特产”
勇闯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街道党工委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自身土特产业,加快培育特色种植、绿色果蔬等特色产业链,做精做好“土特产”文章。
今年,街道将蒿柳养蚕项目作为“乡村振兴一号工程”来抓,通过组建产业联合党委,辐射带动阎家沟、马刚、董楼子、下寺等周边村庄共同发展蒿柳养蚕项目,明年种植面积将达到600亩,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链条化发展模式。
此外,结合沈阳国家森林公园改造升级等修缮工程,深度挖掘农业生产、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维价值,推动休闲农业、餐饮民宿、农事体验、研学示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打造了“文化+生态+旅游+研学”多种渠道、双向赋能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塑造了集“春赏花、夏露营、秋采摘、冬玩雪”的“马刚四季有约”新品牌。
目前,中寺村已成立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山水马刚打造成沈阳乃至全省的文旅新坐标。同时,全力打造休闲农业精品区,开展“马刚乡情”系列推介,将马刚刺嫩芽,下寺有机蔬菜和欧李采摘,树林子烟薯2号、后腰堡葡萄采摘、王岗台干豆腐等产业打造成马刚地区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产业集群,推动马刚“土特产业链”全面升级。
打好“组合拳”
加快实现强村富民发展目标
在做大做强集体产业项目的同时,街道党工委将开展“党群共同致富”作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重要抓手,以基础网格为单位,以党员致富骨干为主体,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64个,发展小微致富项目70余个,带动村民年均增收500余元。
中寺村盘活闲置矿山资源,与沈阳龙福山纪念园有限公司签订矿山土地出租协议,在实现村屯美化亮化基础上,还可实现集体增收200万元;树林子村针对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问题,通过“飞地抱团”与马刚林场深度联合,打造“致富共同体”,村集体利用林场10亩苗圃地栽种烟薯2号,年收入达5万元。同时,该村依法收回60亩集体预留地,种植水果玉米,实现集体增收6万元;铁营子、湾道等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聘任专职经理人,创建农产品电商平台等方式,推动苹果、苹果梨、葡萄等传统种植产业品牌化健康发展。同时,王岗台矿泉水开发、依路大樱桃种植、苇塘“耕地托管”“雪乡”、洋什鱼塘育虾、柳条河金瓜种植等产业正在统筹推进,不断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多元化。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