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沈阳人的向上精神 传递到地球最北端
2018年,65岁的沈阳人刘刚曾驾车穿越国内四大无人区,两个月前,刘刚参与了北极探险活动。10月31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他。“看到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的美景,也经历了生死考验,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值得!”已经完全倒完时差的刘刚说起此次探险经历,依然十分兴奋。
2023年11月01日
2018年,65岁的沈阳人刘刚曾驾车穿越国内四大无人区,两个月前,刘刚参与了北极探险活动。10月31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他。“看到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的美景,也经历了生死考验,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值得!”已经完全倒完时差的刘刚说起此次探险经历,依然十分兴奋。
难熬: 飞行14个多小时到达北极
“8月25日从沈阳出发,启程参加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九岩探险公司组织的斯瓦尔巴德群岛、格陵兰岛、冰岛三岛探险活动。”刘刚说,他在2018年穿越国内四大无人区后,探索世界的念头便一发不可收拾。这次一路向北,是他在“奔七”的路上献给自己的特殊“礼物”,“我还想在70岁之前完成去南极的探险,这样,世界三极的景色就都尽收我眼底啦!”
经过14个多小时的飞行,刘刚到达了此次活动的集结地——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在这里,他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2名中国探险者,“北京有11人参加,杭州有4人,东北只有我1人!”刘刚自豪地说。据介绍,中国的探险者加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探险者共计158人,他们登上了拥有专为南北极航行而设计的极地考察船——海洋探险号。
惊险:
距离北极狐只有1.5米
刘刚说,他们乘坐的海洋探险号就像移动的星级酒店,船上有后勤保障、探险队领队等等,还包括历史、动物、植物、地质、摄影等各类学者和医生,带着探险者们在北极三岛观光、探险。
第一站斯瓦尔巴德群岛位于北极圈内,意为“寒冷的海岸”。8月28日至31日,海洋探险号穿行于斯瓦尔巴德群岛众多美丽的峡湾,或在船上,或乘坐冲锋舟,或登岸徒步,大家欣赏到了许多高纬度极地风光。
“北极探险是以冲锋舟加登陆徒步为主,有时候遇上雾深浪急就改成船游。一天,我正在陆地上用手机拍摄一只在岸边觅食的黑腿三趾鸥,就在我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拍摄时,画面中出现了一只很大的北极狐,它缓慢地进入镜头中,而我拍摄的那只黑腿三趾鸥已经被吓得无法动弹。结果,就在我面前1.5米远的地方,这只北极狐张开嘴将黑腿三趾鸥一口咬死吃掉了,我拍下了生物链中弱肉强食的生动一幕。”
刘刚说,在探险活动中,他还在冲锋舟上数次近距离看到北极熊,也看到了座头鲸和长须鲸不时浮出水面,与远道而来的来访者打招呼。
枯燥:
漫长的13天船上生活
刘刚表示,在整个探险活动过程中,船上生活就有13天,“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船上生活这么多天,可以说让我终生难忘。”在船上还经常开各种会,由于他只懂简单的英语,因此只能与中国人交流。“有一次开会,队友翻译后才知道是逃生训练课,就是教你如何使用救生衣。全部人员被分成三组,每层船舱一组,分别用兰、绿、红颜色识别,每组50多人,听到船上的警报后,按顺序向船的第五层跑,上面有小快艇,大家跳到小船逃生。”
“海洋探险号船上的中外探险者平均年龄62岁,一位来自北京的80岁老大姐由弟弟和弟媳陪同。还有一对为纪念结婚51周年的外国老夫妇。全部探险者中60%是外国人,他们来自意大利、法国、芬兰、挪威、冰岛等国家。能在国际大家庭生活近半个月,也是一件幸事。”
难忘:
突遇9级大风+3.8米海浪
“北京时间9月3日下午,船长突然通知所有人到甲板开会,说是遇到9级海风和3.8米高海浪的极端天气。我当时就感觉,怎么都抓不住船上的扶手,人被悠起来,一会儿撞到左墙,一会儿撞到右墙。船上很多人都吐了!”刘刚说,他当时很害怕,“在广袤的大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真要是来个12级龙卷风或者台风,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很快风就停了。”
由于海洋探险号没有中餐厨师,每天餐厅提供最多的就是炸薯条、烟熏三纹鱼、金枪鱼,起初吃起来还好,但架不住天天吃、顿顿吃,很多中国探险者开始不适应,好在成都的几位队员带了不少咸菜、辣酱等,每次吃饭时会分享给大家一起吃。“在此,我也想提醒今后参加类似探险活动的国内探险者,一定要带足方便面、榨菜和辣酱等食品,不然‘中国胃’会抗议的。我们赶到冰岛的时候,发现岛上有一家中餐馆,里面主打的竟然是东北菜,有白菜、豆腐、生菜和土豆。这家餐馆当天准备的菜,都被我们这些中国队员包圆了!”
感悟:
用眼用心感受世界的美好
刘刚告诉记者,结束探险活动后,他看到了一位年龄和他差不多的中国队员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我们已经到了只能拍背影的年纪,不敢转身,怕惊了流年,乱了芳华。人生如书,封面要漂亮,内容要精彩。无论到了哪个年纪,都要努力做到既温暖了岁月,又惊艳了时光!”
“我要在70岁之前完成南极探险,这样,地球三极都会留下我的脚印。我也希望有更多中国人勇敢迈出脚步,用眼睛用心来体验这个多彩的世界!”今年65岁的刘刚说。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杨硕 摄影记者 王勇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