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展“大视野”

“我是沈阳本土作家,责任就是要坚持写好沈阳故事。一直想以中街这个小切口展现沈阳抗战文化的大视野,并从一个新角度讲述沈阳英雄之城的故事。”10月30日,辽宁省作协会员、沈阳市作协会员、国家二级作家、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研究员王莉(笔名月川)

2023年11月01日

  “我是沈阳本土作家,责任就是要坚持写好沈阳故事。一直想以中街这个小切口展现沈阳抗战文化的大视野,并从一个新角度讲述沈阳英雄之城的故事。”10月30日,辽宁省作协会员、沈阳市作协会员、国家二级作家、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研究员王莉(笔名月川),将她不久前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中街》递到记者手中,并讲述起自己的创作过程。

  中街是沈阳城市的

  重要符号

  “你为什么将中街写进小说里呢?”

  “已有近400年历史的中街,是沈阳历史文化的一个标志,更是城市的一种符号。”王莉介绍说。

  沈阳中街是历史悠久的商业区,建成于1625年,是沈阳最早形成的商业中心,素有“东北第一街”的美誉。1997年,中街被改造为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可以说,从前清皇封御赐的荣耀,到当今遐迩闻名的繁华,中街见证了沈阳四百年历史的重要变迁,以及商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2013年3月,我被中街的那些老店铺深深迷住了。”王莉说,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她强烈感受到岁月的神秘和时代的文韵。凭着多年创作的灵感,她产生了围绕中街四百年来的经历,写一部有关抗战主题文学作品的想法。

  2020年,王莉听说市文联正在征集文艺作品,于是在朋友鼓励下,她连夜写出5000字的作品简介,并通过电子邮箱寄出。专家评委对她的创作构想给予高度好评,并建议她将作品的原名《四平街》改为《中街》。

  用文学作品反映沈阳人的爱国情怀

  “获得专家评委认可后,我就着手考虑整部小说的抗战主题构架,首先想到通过中街两个商家不断发展的小切口,来表现沈阳人勇于奋进的精神,凸显沈阳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大的爱国情怀。”王莉说。

  因为中街距离王莉工作的地方只有1000多米,为了能写好长篇小说《中街》,她每天利用午休时间去中街散步,用心感受中街历史的脉动。

  在王莉眼中,“流金的路,淌银的街”的中街,到了20世纪20年代,其商业繁荣和时尚感已犹如上海滩,商号近百家。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以此为分水岭,中街繁荣不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都成为王莉创作的主要素材。

  经过三个多个月的创作,一部27万字的长篇小说《中街》终于完成。小说通过中街以及吉顺丝房百年风云的变幻,以白家儿子和白家收养的义子两家人的悲欢情仇,和沈阳商界人士的传奇人生为主线,展现了他们面对国之殇时的民族大义。

  王莉介绍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统治下,沈阳人深受苦难,家仇国恨使得小说中的两代商人觉醒,他们反侵略的决心、勇气不断增强。小说中的故事不仅表现了沈阳民族商业的艰难发展,更反映了沈阳人的顽强勇敢和英雄气概。”

  地域文化成为《中街》一大亮色

  在王莉看来,要创作出一部有特色的文学作品,民俗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没有民俗的描写,就不能很好地烘托出作品的地域性。因此,在长篇小说《中街》的一些情节中,王莉将沈阳人视冬至为小年的风俗、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百姓建房上梁流程等叙述得生动迷人。其中,小说里将沈阳人过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年的热闹场景展现得动感十足:城外有许多人涌进城里办年货,城里家家挂彩灯,户户送春联、送财神,还出现了一些报喜歌的人……

  “现在很少能看到报喜歌了。”王莉笑着说:“当年报喜歌的人,要一边敲‘哈拉巴’(编者注:“哈拉巴”为满语,以动物的肩胛骨挂在腰间作为敲击物),一边给商家说吉利的顺口溜。”

  王莉从事文学创作30余年,发表作品几百万字,1998年编剧的广播剧《强渡》获辽宁省广播电视优秀剧本一等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编剧的26集电视连续剧《文化站长》在中央黄金一套播出,2009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王莉表示:“沈阳是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我会继续围绕沈阳文化,讲好沈阳故事,不断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陈凤军/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