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永恒存在的精神家园
□唐伟那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我还在位于鸭绿江街53号的辽宁文学院图书室里,硬着头皮阅读经典,卡夫卡的《变形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这些作品别人耳熟能详,对我而言却完全陌生。
2023年11月01日
□唐 伟
那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我还在位于鸭绿江街53号的辽宁文学院图书室里,硬着头皮阅读经典,卡夫卡的《变形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这些作品别人耳熟能详,对我而言却完全陌生。
20世纪90年代初,从丹东师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一家国企的电气处,在工地上当技术员,突然间公司效益不行了,囊中羞涩的我,成了家乡众多写作者中的一员。
伴随着新世纪曙光到来,省委从优化辽沈文学格局着眼,启动了“文学新锐工程”,目的是造就一支目标宏大、思想健康的青年作家队伍,从而形成文学辽军新锐方阵。我被市文联两次选中,连续参加了辽宁文学院的青年作家班和新锐作家班。在文学院我遇到了许多不甘平庸、痴迷文学的同学,如张宏杰、李皓、高岩、李见心、沙爽等。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一直在各种建筑工地、各色小饭店打工,繁重的劳作只能换得低廉的薪酬,别说买书,即便是买摞稿纸,都不能随心所欲,他的作品都是写在自制的厚纸本上,那是他在工地干活时捡的水泥袋子,他先把这些袋子挂起来,仔细敲打一番,然后用抹布把没敲掉的灰土擦拭干净,再裁剪成长方形,用牛皮纸绳子钉好。为了解决他的经济困难,院领导特意安排给他一份传达室工作,同学们都称呼他“李大爷”。其实学员们年龄相近,多为“70后”,有着大体相似的烦恼和痛楚,而沈阳这块神奇的土壤,尽最大的能量开启了一代文学新人的梦想旅程。
在这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大城市里,我有幸接触到许多文学前辈,马加、杨大群、阿红、陈巨昌、王充闾、孙春平、刘兆林、原野等名家都到班上讲过课,不仅传授文学创作技巧,他们身上优秀的艺术品格,更让同学们受益终身。
学习期间,我投出了第一部书稿《五行山下》并得以出版,收获了第一笔版税。从此鸭绿江街53号,就成了我放飞文学梦想的幸运之所。光阴荏苒,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作者沐浴了党的关怀和培养,受到了师长们无私的帮助、爱护和指点,不仅放飞了文学梦想,也学着辽宁文学前辈的样子,成就了笃定、坚韧和努力进取的艺术人格。昔日文学院的同学们,各自采摘到理想之海中的明珠,成就了独特的文学人生:有的成为名家,有的当了主编,有的步入大学执教,有的持续考研深造,直至著作等身、登上百家讲坛。而那位尽职尽责的“李大爷”,创作了多部优秀的话剧以及十余部电影,早已成为一位专业剧作家,成为辽宁艺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由衷地感谢沈阳,感谢鸭绿江街53号,这里是拥有过韶华岁月、怀抱文学理想的人儿,时时魂牵梦萦的地方,是我们在短暂的青春里,一座永恒存在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