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万亩松”的绿色奇迹

在康平县最北部的海洲窝堡乡(以下简称“海洲”),有一片总面积达1万余亩的松林,被当地人们称为“沙漠绿洲”。这片神奇的“万亩松”犹如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保护着数十万亩良田和人们的绿色家园。

2023年11月01日

  在康平县最北部的海洲窝堡乡(以下简称“海洲”),有一片总面积达1万余亩的松林,被当地人们称为“沙漠绿洲”。这片神奇的“万亩松”犹如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保护着数十万亩良田和人们的绿色家园。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万亩松”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几十年来,守护着家乡的这片生态“绿海”,谱写着康平“万亩松”的故事……

  深情

  守护

  只为心中的那片绿色家园

  今年54岁的孙洪山是海洲“万亩松”的一名护林员,守护松林已有32个年头。每天早出晚归,他行走在这片林区内,细心守护着这万亩松林。

  康平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风口之中。20世纪40、50年代,康平沙化土地面积高达240万亩。孙洪山是土生土长的海洲育林村人,他告诉记者,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沙地。“从前咱村这边风沙可大了,一场风一刮就是三五天,刮得天昏地暗,到处是沙堆。”孙洪山回忆说。那时候村民们夏天都不敢开窗户,要不然吃饭时沙子就会刮到饭碗里。每年春秋两季风沙特别大,早上起来炕上、屋地上、被褥上到处是一片片厚厚的沙子。沙堆在门口,推不开门,屋里的人只好从窗户爬出去清扫。尤其是大风会吹得种地保不住苗,播下去的种子都被大风刮没了。前脚刚种完花生,后脚风就给刮走了,一块地得种上四五回才能打出来点粮食。

  20世纪60年代,海洲开始造林固沙,栽种松林带。孙洪山的父亲就曾参与过村里早期松林的种植。查风口、找沙源,从根治风沙入手,在黄沙覆盖的风口沙丘上建造起防护林带。在大家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树木在沙地上成活了,光秃秃的沙地上有了一行行的绿色。新栽的林地成片地长了起来,辽宁和内蒙古边界竖起了一道道绿色的阻沙林带,形成了今天的“万亩松”。

  孙洪山接过了父辈的使命,22岁那年,他成为了一名护林员,每天行走在林间,保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林海。“刚开始当护林员那会儿,松林有几千亩,后来逐渐增加,如今达到了1万多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万亩松’。”孙洪山说。从事护林员30多年,孙洪山走遍这片万亩松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将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林区。每天天不亮他就要出家门,一直在林子里巡逻到晚上。尤其到了森林防火关键期,护林员基本都是24小时“长”在林子里,巡逻方式基本靠步行,一步步走遍万亩松林。

  今年65岁的卢凤学是海洲乡孙家店林场的第五任负责人,自打他记事起,就跟随父亲种树,父亲“踏遍千山,只为山更绿”的林业精神从那时起,便在他的心中扎根。长大后,卢凤学和家中的兄弟姐妹6个人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林区的护林员,继续完成父辈退沙还林的使命。

  1980年,卢凤学开始从事护林工作,他回忆说,那个年代条件很艰苦,人手也短缺,他就辗转于县里的各大林场,到有需要的地方去植树造林。1996年开始,卢凤学在孙家店林场任场长,承担起海洲这一片的植树造林工作。他将从父亲那学到的沙地植树方法和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都用在了海洲这片土地上。植树护林,巡查安防,这些年来,他的脚步走遍了林区的每一寸土地,万亩松林从无到有,复层林层层混交,造就了如今的万亩松涛。

  2018年,卢凤学退休了,可他仍放心不下这片让他付出过青春、汗水和精力的林地,时常回来看一看那曾让他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照顾的林子。在这里,十几种树种他看一眼便知是什么名字,数以万计的日日夜夜让他对这片林海了如指掌。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树木如今长得如此茂盛,欣慰之情跃于脸上,如今的海洲乡,早已不见黄沙漫天,抬眼便是浩瀚的林海。“把风防住了,把沙也固住,经济效益也好了,咱们都非常欣慰!”几代人付出的努力、汗水和心血,终见成效,看着如今海洲的万亩松林,卢凤学有着满满的幸福感。

  受益于“万亩松”,海州的花生种植户们再也不担心种子被大风吹跑了,花生亩产大大增加。“以前打井浇水种花生,可费劲了,现在往下挖个四五米就能见水。有树有草,把地下水位都‘提’起来了。”种植户欣喜地说。如今,在万亩松林的守护下,海州大力发展花生特色产业,已成为知名的花生特色之乡,走出了一条花生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这里的花生特色品种“四粒红”闻名全国,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可真不一样了!今年咱海洲的花生又是大丰收,村民们忙着秋收,乡里还举办了花生文化节,那丰收的场景别提多幸福啦!”村民们高兴地说。

  “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种树、保护好林子,是为国家作贡献,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一笔宝贵的财富。”从黄沙漫天到绿水青山,孙洪山、卢凤学和他们的乡亲们一直守护着这片林海,兑现着海洲人守护“万亩松”的承诺。

  志在

  青山

  创造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今年61岁的张晓利如今在康平县城里工作生活,但一有时间他便会回到海洲,去万亩松林走一走。看着林子里的一草一木,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父亲张青山和乡亲们一起创造“沙漠绿洲”的岁月。张晓利从小跟父母生活在海洲,目睹了“万亩松”的形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那么,茫茫沙地上是如何创造出万亩松林的奇迹呢?时间回溯到60多年前……

  张晓利的父亲张青山原名叫张庆山,是康平县小城子人。1959年林校毕业后,他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康平,在海洲当起了林业技术员。

  康平风沙大,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张庆山是知道的。可是到了海洲,他才真正知道了啥叫大风、啥是沙。他看到这里林木稀缺、满院黄沙,办公桌每天布满沙尘,切身感受到了风沙之患。而且在大风的作用下,沙丘吞噬着农田,农田渐渐变成荒漠。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针对这里大部分是流沙、沙丘和沙地的现状,张庆山和当时公社领导们一起想办法,他们深入村屯查风口、找源头,最后决定从治理风沙入手,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彻底改变环境。

  听说要种植松树林,当地的老百姓直摇头:“松树是长在山地的,咱这风沙碱地,杨树还不爱活呢,松树能活吗?”“俺们这里缺少雨水,土质也不好,咱也从来没栽过树呀!”在黄沙漫天的沙丘上植树造林,前无古人,后无经验,大家的心中充满了疑虑和担心。

  但张庆山和公社的干部们却有着坚定的信心。当时的公社党委为了打消群众的担忧,多次深入各生产队讲解科学栽植技术,让大家真正地意识到,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通过不断宣传使大家认识到了植树造林对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沙地造林的愿望,张庆山把名字改为张青山,就是希望可以治理风沙,把沙漠变成青山。这一年,他还不到30岁。

  1965年春,张青山从外地带回一棵糖槭树栽到了公社的院子里,有人看了就说“别费劲了,沙地栽不活的!”但张青山却很自信,他说“如果连一棵树都栽不活,那还能把风沙治住吗?”在张青山的精心栽培下,这棵糖槭树竟茁壮成长起来,沙地栽树的成功,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

  于是,青年造林突击队成立了,大家群情振奋,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双手和风沙做斗争,挑战大自然,改变家园的环境。这是1965年的春天,海洲的固沙造林行动就这样开始了,大家扛着铁锹、拎着树苗水桶,奔向风口沙丘。

  沙丘风口黄沙弥漫,刮的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家就在风口埋上木杆子,夹起杖子,遮挡风沙。大家在张青山的指导下挥锹挖坑、放苗扶苗、填土固苗,顶着风沙,奋战在沙丘上。可那风沙好像有意捉弄人,刚刚栽好的树苗一阵风就被刮没了。大家就再重新挖坑重新将树苗栽上。风沙和人们作对,头一天栽的树苗,第二天都被黄沙埋上了,大家就将苗一棵一棵的从黄沙里扒出来再种。这样的场面每天都在重复着,但大家就是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每天顽强地和风沙对抗着。张晓利回忆说,那时他还很小,记忆中每天父亲回来都像个“沙人”,头发上、脸上、衣裤上、鞋上处处都是沙子。

  到了夏季,张青山又开始带着大家栽植樟子松。他认真地给大家讲解着栽植技术。“樟子松是雨季松,顶雨栽成活率肯定高,咱在雨季造林,肯定能活!”张青山话语铿锵。张晓利说,那时一到雨天,只要听到造林突击队的一声哨响,村民们就会纷纷走出家门,涌向沙丘。大雨浇透了他们的衣服,模糊了视线,他们全然不顾,用手擦一把脸,揉揉眼睛继续干。大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在沙地上种植绿树,根治风沙,守护家园。

  于是,在滂沱大雨中,一株株樟子松树苗栽上了,经过了夏季的顶雨抢栽,大大提高了树苗成活率,植一片、绿一片,一棵棵小松树在沙丘上安家落户了,在沙地里呈现出绿色生机。

  经过海洲人几年的努力,这些樟子松长到了碗口粗,新栽的林地成片长起来了,昔日的风沙得到了有效控制。据1980年的《康平县志》记载:“1965年海洲乡育林村在沙地栽植150公顷樟子松,成为全县沙地植树的样板林,营造了千亩松”。

  张晓利回忆说,为巩固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到了20世纪70年代,每年的春秋季节,海洲都要组织植树造林大会战,党员干部、学生、群众等等全都积极投入到植树大会战中。当时他正上小学,也加入到了植树造林的队伍中,亲手种下一棵棵松树。

  就这样,一棵棵,一亩亩,十亩百亩,千亩万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战,一棵棵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形成了万亩松林。“万亩松”扼住了黄沙侵害,成为了辽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海洲人凭借不服输的顽强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2001年,康平又启动了“128”辽蒙阻沙带工程,筑起长128公里,宽1公里的“绿色长城”,将康平境内40余个风口尽数堵住,形成了沈阳乃至辽宁的第一道生态屏障。林进沙退,面积巨大的松林横亘在沙海边缘,在卫星地图上也能清晰看见。

  父子

  接力

  十余年共圆“林海梦”

  “万亩松”东南10公里外,是康平县北三家子街道王平房村,这里曾是康平县最大的风口。2012年,康平县启动了“新万亩松”工程,在王平房村、苇塘村两村栽植松树7000余亩,加上之前栽植的樟子松、油松等,如今,这里形成了一片“年轻”的万亩松林,堵住了科尔沁沙漠入侵康平的最后一个风口。

  10月24日清晨,在王平房村风口,一眼望不到边的“新万亩松”葱绿繁茂,焕发着勃勃生机。天还未亮,李洪威便走进了松林,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当天跟他一起同行的还有他的老父亲李海。父子俩都是“新万亩松”的护林员,他俩接力护林,一干就是十多年。

  父子俩一边穿行在松林中,一边观望周围情况,清理枯枝枯叶,查看松林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巡林一圈要4个多小时,一天最少要巡护两次。李洪威告诉记者,每到森林防火期,护林工作更加紧张,他要和其他护林员轮流驻守卡点,严格排查进出车辆和人员,把住火源入林,坚决杜绝火种入林,同时在路边彻底清理可燃物,消除火灾隐患。

  10多年前,“新万亩松”栽植幼林时,需要一名护林员来看护。得知这个消息,李海第一时间报了名,干起了护林员的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多年。这些年,李海陪着树苗一天天长大,看着荒地一点点变成了林海。他对松林满含深情,就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不知道走坏了多少双鞋,换来的是这片林子10余年的安全和成长。“三分栽种、七分管护。管护可是慢功夫、细功夫、长功夫,来不得半点虚的!”每天只有看到松林安然无恙,李海的心里才会觉得安稳。

  李海对于松林的热爱与守护,深深感染着儿子李洪威。几年前,李洪威从父亲手中接下了护林的接力棒,也成为了“新万亩松”的护林员。从那以后,父子俩每天一起巡林、护林防火、定期补植、消除病虫害,用心守护着这片“新万亩松”。尤其到了种树补植的时候,李洪威和父亲都是天不亮就起来,扛着铁锹,拿着苗木桶,进林区栽树,一直栽到晚上落日。夏季养护期时,还要为松树修枝、打杈、除草、防虫等等,每一处细节都必须做到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洪威自己也记不清栽种了多少棵树木。如今,一株株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林海绿洲。

  在其他护林员眼中,李海、李洪威父子俩就像一张林区的“活地图”,林子里的人、路、树、标志标牌等,他们都了如指掌。“我要继续父亲心中的‘林海梦’,把松林守护好。”李洪威说。父子两代护林员见证了松林10年间荒地变林海的过程。如今年过古稀的李海,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仍坚持做一名护林的志愿者,每天早晚巡林,为守护“新万亩松”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中午时分,完成当天第一次巡林工作的李洪威回到了林子里设置的临时值班点,和记者聊了起来。“这些年这片树一点点长大,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很少能看到黄沙漫天了,空气也变得清新了,我觉得特别自豪!”李洪威说。“待在这松林里心情可好了,这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松树,怎么看怎么打心眼里喜欢!”李洪威告诉记者,他特别喜欢待在松林里,每次一进林子就会被一种特别的清香包围着,那种香气是松油散发出的特有的香味。据测算,万亩松每年可释放氧气293万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氧吧”,湿润的空气里,松针和青草的味道格外清新,李洪威说,这是家乡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为了将万亩松林守护好、看护好,有很多像李海父子一样的护林员,长年默默守护着林区。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他们巡林的脚步从未停歇,护林员的生活也早已与康平的万亩松林紧紧相融在一起,难割难舍。

  在几代人的守护下,康平目前森林保有量已达78.3万亩,沙化土地面积从240万亩减少到不足80万亩。到2025年,康平县将再植树8万亩,届时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9.3%。

  勤劳质朴、坚韧不拔的康平人正在续写着“沙海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