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声声诉衷情
非遗项目:本溪鼓乐(省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何海作为辽宁鼓乐的一个分支,本溪鼓乐历史久远。有史料记载,本溪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400多年前。本溪鼓乐主要载体于家班唢呐,是活跃在本溪南部城乡一带、历史较为悠久的一支民间鼓乐班。
2023年11月02日
非遗项目:本溪鼓乐(省级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何海
作为辽宁鼓乐的一个分支,本溪鼓乐历史久远。有史料记载,本溪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400多年前。本溪鼓乐主要载体于家班唢呐,是活跃在本溪南部城乡一带、历史较为悠久的一支民间鼓乐班。历经四代人的传承,于家班唢呐形成了特有的演奏风格,板式清晰、曲调优美、旋律曲折、韵味独特,并有工尺谱记谱传承至今。2009年3月,由本溪市文化馆整理申报的“本溪鼓乐”被辽宁省文化厅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唢呐具有极强的摹仿性,动物的鸣叫、自然的声响,凡是能发声的,几乎全能摹仿。你看这唢呐,构造看似简单,其实每一个小‘零件’都暗藏玄机。这唢呐碗是用来扩音的,可以调节高低音。再看这唢呐杆,孔数不一样,吹出来的感觉也是天差地别……”本溪鼓乐第五代传人何海,拿出于家班“祖传”的一套唢呐,为记者逐个讲解。
何海告诉记者,本溪鼓乐早期为笙管乐,后期加入了唢呐乐,最后在民间以演艺班子的乐队形式定型并逐渐走向成熟。如今的本溪鼓乐“以吹为主、吹打并重”,是以唢呐、笙管加打击乐器组成的器乐合奏。几百年来,本溪鼓乐在本溪当地民间日常生活及节庆礼仪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唢呐善于宣泄大喜大悲的情绪,《百鸟朝凤》《抬花轿》等热情奔放的曲调可以吹得人心花怒放,一曲《秦雪梅吊孝》也能让人声泪俱下。”何海说。
从“下里巴人”
到“阳春白雪”
14岁学艺,从1995年开始,跟随省民间唢呐艺术家于振和先生学习于氏唢呐技艺,后期又向多位专业唢呐名师求教学习;从2006年始,担任“丰华鼓乐”团长……今年46岁的何海,从第一次接触本溪鼓乐,到游刃有余地演绎这门技艺,走过了整整32个年头。
“唢呐的表现张力是大部分乐器无法比拟且独具一格的,而鼓乐的团队演奏则为唢呐提供了最佳呈现方式。”何海介绍,区别于大部分乐器,唢呐型号越小,音调反而越高,更有双唢呐的独特吹奏方式,“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团队演奏鼓乐,还是个人吹奏唢呐,同一首曲子,不同地方的人演奏出来的味道也不尽相同,这是鼓乐最让我着迷的地方。”
在何海的记忆里,儿时所接触的鼓乐,多出现在婚丧嫁娶的仪式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唢呐艺术”“鼓乐艺术”逐渐出现在各大舞台上,“在大众印象中,唢呐是最下里巴人的乐器。可就是这样一种乐器,能吹出世间大喜大悲,能吹出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说,无论唢呐艺术,还是本溪鼓乐,既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又是文化精品的‘阳春白雪’。”
从“寥寥无几”
到“广泛认知”
随着演奏的传统曲目日渐减少、专业演艺人员补充不上,如今,一些大牌子曲和汉曲,能完整演奏者已寥寥无几。何海说:“这样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演奏方式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众’,非常让人担心它会悄无声息地被‘湮没’在历史中。”
为了能够让本溪鼓乐得到最好的传承,多年来,何海一直为本溪鼓乐的宣传事业而奔波。成立培训机构、义务为愿意学习鼓乐的孩子教授唢呐吹奏技艺;与省市级文化馆合作,定期参与志愿服务,推介本溪鼓乐项目;录制个人鼓乐和秧歌专辑、担任本溪市群星京剧团唢呐演奏手及打击乐演奏手……为了做好本溪鼓乐的传播,何海在本溪市开设了唢呐公益课,并带着鼓乐作品走进社区、校园、景区,走进访谈节目,让更多人了解鼓乐文化。近年来,何海还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申请了以“丰华鼓乐研习室”命名的多个账号,通过社交平台展示本溪鼓乐非遗技艺,不断推动本溪鼓乐技艺的传扬。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刘欣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