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呈天舒:成功破解辽瓷制作技艺“密码”
眼前这些精美辽瓷,或造型独特,赏心悦目;或瓷瓶莹净、图案古朴,显得精妙绝伦、别具匠心……这是记者近日走进“天舒辽瓷”艺术馆的第一感受。“这些辽瓷展品,有一些是我的老师关宝琮先生的作品,也有一些是我精心制作的。”辽宁省龙呈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龙呈文化)
2023年11月02日
眼前这些精美辽瓷,或造型独特,赏心悦目;或瓷瓶莹净、图案古朴,显得精妙绝伦、别具匠心……这是记者近日走进“天舒辽瓷”艺术馆的第一感受。
“这些辽瓷展品,有一些是我的老师关宝琮先生的作品,也有一些是我精心制作的。”辽宁省龙呈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龙呈文化)辽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天舒向记者介绍说,辽瓷制作就是将一块块不起眼的泥土演变为传奇的过程。那么,孙天舒是如何让曾经断档近300年的辽瓷工艺,在没有相关配料与技法的情况下,其技艺“密码”成功得到破解呢?
与泥料为伍 她让辽瓷技艺得以“重生”
“我小时就特别喜欢好看的陶瓷。”孙天舒笑着说,她与辽瓷有着注定的缘分。她小时候,家里空间虽然很小,但母亲总会在几个淡雅的陶瓷瓶里插上几枝杜鹃花,或置于餐桌上,或摆放在电视柜上、茶几上,让生活的空间透出焕然一新的感觉。就这样,孙天舒与陶瓷的缘分在耳濡目染中形成。
陶瓷艺术的魅力,总会让孙天舒时时产生创作的冲动,于是,在她上大学期间,常常去旁听陶瓷课程。2011年,她大学本科毕业后,便跨专业考取了沈阳理工大学陶瓷专业研究生。
在学习过程中,孙天舒有幸结识了北瓷泰斗、辽瓷研制第一人关宝琮先生,从此,她便与辽瓷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她,走遍国内各大窑口,掌握了各类陶瓷的制作方法,并开始静下心钻研辽瓷技艺的挖掘和传承。因她满怀对陶瓷事业的一片赤诚,将关宝琮先生深深打动了,他把自己掌握的辽瓷技艺毫无保留地传到孙天舒的手里,并“钦点”她成为辽瓷传人。
面对技艺失传的辽瓷,重新解锁配料与制作技法困难重重,这考验孙天舒的不仅是体力上的付出,更多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
孙天舒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业之路,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与泥料为伍,每一件作品都要进行扛泥、运泥、砸泥、练泥、拉坯、修坯、晒坯、刻坯、装窑、烧制等72道工序。作品烧制时,何时改变火候温度、如何配置材料调制比例,都一一认真记录。尤其是到了冬天,她的双手要在刺骨的天气中与泥水为伴,每当她结束工作洗掉双手上的厚厚泥浆时,都会疼得落泪……恢复辽瓷的道路并不平坦,孙天舒吃住在窑厂,平均两天一炉的实验,真的是从失望再到失望的过程。为了能尽快获得检验结果,她每天都要加班加点试制瓷器。
付出总会有回报,经过100多次实验后的2017年一天,当她再次忐忑不安地打开窑门时,蓦然发现窑中的作品竟然完好无损,十分完美。她无声地哭了,她终于成功了。正是凭借咬紧牙关不放松的这股韧劲,她用双手让辽瓷技艺得以“重生”。
初心不改
她让辽瓷创新成为沈阳文化名片
“器物扁身、颜色辽三彩、装饰用刀不用笔,这是辽瓷的三个特点。”一唠起辽瓷,孙天舒有很多故事可讲。
承担着发展辽瓷文化使命,孙天舒让辽瓷技艺从“零”到恢复成功,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为此,她还成立了辽瓷文化产业园,建立了辽瓷展馆。她告诉记者,她从事辽瓷制作十多年了,每一年都会留下一件精美的作品留作纪念,其中有一件她制作的《玉璧礼天》含义颇深,她说:“这件作品对我来说,是一种告诫。告诫我要始终保持对辽瓷文化尊崇的那种初心。”
“一瓷一次一生。”这是孙天舒对恢复辽瓷传统技艺梦想的追求。正是通过不懈努力,她的《辽三彩烧造技艺》成为全国唯一与辽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之后,孙天舒获得国家级技师、工艺美术师、盛京大工匠、最美沈阳人、省辽瓷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多种荣誉和职务。面对这些耀眼的荣誉,她表示,“我传承辽瓷的目的,就是想为家乡沈阳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会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让辽瓷走进每个人的心中。”
孙天舒一直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研制辽瓷创新品上,她运用现代元素及技艺,对辽瓷硬度和密度进行了改良,使得瓷器更加坚固、耐用、抗磨损。
“辽瓷创新品有日用瓷、艺术瓷、文创用瓷三种类型。”说话间,孙天舒拿起一件创新品介绍说,这个壶属于日用瓷,是在辽代摩羯鱼壶基础上的创新,龙首鱼身鱼尾双翅还连着把手,其造型和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既有辽代文化元素又满足了现代人对审美和功能性的要求。
当谈到自己今后的打算,孙天舒说,她要不断深入挖掘辽瓷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为抓手,以辽瓷为载体,将文化创新、技术创新进行融合,呈现一些现代人喜闻乐见能用得上的日用品和文创产品,用这些创新讲好沈阳故事,赋予城市形象和科技力量,让具有千年历史的辽瓷文化大放异彩,成为沈阳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陈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