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区微生物酶解技术项目投入使用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叶青)城市每天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又多了一个去向:成为微生物的“大餐”,经过它们的“咀嚼”后,降解成小分子并以液态排出;剩下的残渣还能做成有机肥料,应用到田间地头。近日,皇姑区有机物绿色转换站宣教中心3号站(以下简称3号站)
2023年11月02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叶青)城市每天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又多了一个去向:成为微生物的“大餐”,经过它们的“咀嚼”后,降解成小分子并以液态排出;剩下的残渣还能做成有机肥料,应用到田间地头。
近日,皇姑区有机物绿色转换站宣教中心3号站(以下简称3号站)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引入这种微生物酶解技术,对厨余垃圾进行就地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变废为宝。
3号站位于沈阳北运河慢道的宁山园内,占地面积136.5平方米,建设面积217平方米。在设备操作间里,厨余垃圾被源源不断地投入机器中,成为微生物菌群们的“食物”。据介绍,这里采用的是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应用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微生物酶解处理技术,培养以枯草芽孢杆菌等十余种天然有机菌群,创造出一个生物多样性菌群稳定扩繁基础上的微生态环境。同时,应用仿生专利设计,模仿哺乳动物胃部消化功能,让厨余垃圾在机器“胃”里进行有序翻转,帮助生物菌群把厨余有机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降解为液态后排出。
不仅如此,剩下不到5%的厨余垃圾残渣,还可以通过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配方调节进行有机肥料功能性改造,做成袋装的有机肥料,定期送到辽中区有机肥生产基地,或供周边城市社区养花施肥使用。
记者了解到,3号站自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设备保持稳定运行,每天收集处理厨余垃圾量约5吨,主要来自于附近的前进市场以及前进小区、宁山社区、新新小区、新花园、晨报社区等周边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减量率达95%以上。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这里每天与易腐的厨余垃圾打交道,走进其中却闻不到什么难闻的气味——通过配备除臭和新风系统,实现了处置站点的环境友好性与人的亲和性。3号站还兼具垃圾分类科普和宣教工作,经常有市民、学生等群体前来参观。
“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到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皇姑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正在成为皇姑区落实国家、省、市垃圾分类政策的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