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托举战机翱翔
本报记者关艳玲以英雄之名,承英雄遗志。罗阳,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继续用青春托举战机翱翔。走进“中国歼击机摇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在厂区路旁、在车间入口处、在厂房墙壁上……一面面红色的旗帜格外醒目:“罗阳青年突击队”。
2023年11月09日
本报记者 关艳玲
以英雄之名,承英雄遗志。
罗阳,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
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继续用青春托举战机翱翔。
走进“中国歼击机摇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在厂区路旁、在车间入口处、在厂房墙壁上……一面面红色的旗帜格外醒目:“罗阳青年突击队”。
每一面旗帜,都代表着一群心怀梦想、勇挑重担、矢志创新的青年人,他们日夜兼程、无私无畏,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奋勇当先、屡立新功,为中国战机插上青春的翅膀。
冲锋在前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机首次在航母辽宁舰上成功起降。两天后,担任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刚走下航母就因突发心肌梗死,猝然离去,走完了航空报国的一生。
承英雄之名,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一年后,沈飞公司组建由青年职工组成的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在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青年突击队立下“铸航空报国利剑,保突击任务节点”誓言。十年来,这支青年突击队学罗阳、做先锋、当尖兵,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始终冲在前、担重任。
“青年突击队,就是要冲锋在前。”沈飞工程技术中心高级主管工程师李晓丹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增材制造技术因具有适合复杂异形结构制造、能够快速定制化等优点,逐渐进入航空人视野。2013年,沈飞公司准备开始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当时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对于公司乃至航空产业来说都是全新的技术,无相关经验可以借鉴,创新难度极大。“大有可为、事在人为、关键在为。”坚守这样的信念,刚刚来到沈飞一年的李晓丹迎难而上。她第一时间成立“罗阳青年突击队”,并带领队员从设备安装、调试开始做起,不分昼夜地在现场摸索试验参数,优化工艺数模,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改进,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典型工艺样件的试制。
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团队成员不敢有丝毫怠慢,继续投入更艰难的航空零件增材制造生产线建设中。
800多页的试验数据及分析报告、厚厚的项目总结报告,饱含着李晓丹和队员们的心血和汗水。8个月后,公司自己生产的金属增材制造零件通过了各项性能测试及装机评审,正式装机应用,标志着公司成功建立了增材制造生产线,不仅填补了国内航空企业该项技术生产能力的空白,更为推进航空行业增材制造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工业化时代,尽管战斗机的大多数零件都可以依靠设备进行自动化生产,但是有的战机零件由于数量少、加工精度高难度大,还是延续着手工打磨的加工方式。
方文墨是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也是沈飞公司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他苦练技术本领,逐步把加工公差缩小到了极致,创造了“文墨精度”,刷新了手工精密加工的技能技术标准。方文墨的团队也因此有了“航空研磨师”编队之称。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成员也都加入了“罗阳青年突击队”。每次有零件精加工任务,他们都冲在前。工作室操作台下磨损严重的一块块木质地板、不锈钢工作台上留下的一处处汗渍,都见证了班组成员的坚守和付出。
一次,公司接手了一项价值上千万元的国外订单,如果3个月内解决不了技术难题,不仅订单告吹,也有损中国航空企业的“颜面”。方文墨带领的“罗阳青年突击队”以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刻苦攻关,大胆创新,终于啃下这个硬骨头,为中国航空企业在国际市场加了分。
方文墨设计制造的“定扭矩螺纹旋合器”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8倍;他改进的铁合金专用丝锥,能提高工效4倍……近年来,方文墨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多项行业难题,攻关课题150余项,协调解决工艺问题40余项,获得22项国家专利,为沈飞的生产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做世界上最好的歼击机!”从儿时那个仰望飞机升空的少年,到如今制造飞机的大国工匠,方文墨的梦想始终未变。
精益求精
航空人常说这样一句话:“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对于飞机制造者来说,哪怕是少装一个铆钉、出现一根头发丝粗细的误差,都会给国家财产及包括飞行员在内的人民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精神早已植入他们的血脉。他们锐意开拓进取、自立自强,挑战一个个“不可能”,在推动航空事业发展中成长成才。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一定要超过他们。”在一次交流会上,“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铣工王刚得知,某外国公司的铣床铣削加工精度能达到0.25毫米,而当时行业内通行的加工精度为0.3毫米,于是,他在心里暗暗较起劲来。他悄悄把加工废料收集起来,没日没夜苦练本领,把加工精度提升到0.1毫米,厚度相当于一张A4纸。别人说这几乎是机械加工的极限精度,但王刚依旧没有停下脚步。经过不断磨炼,提升操作技能,他将手工铣削加工精度提高到了0.005毫米,一举解决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特殊零件加工的铣削难题。
“精雕细琢,把每一件产品都当成艺术品。”经过多年的勤奋钻研和淬炼,王刚成为生产线上的“妙手神医”,尤其在高精度铣削加工和薄壁铣削加工领域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车床工孙飞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的是他这些年为不同任务量身准备的各类刀具、卡具数百件。“不断积累经验和这些‘家伙什儿’,干起活来得心应手、随叫随到。”孙飞说。
在承接战斗机液压系统制造任务中,一项关键零件的加工成为技术瓶颈。孙飞主动请缨,揭榜挂帅,逐个锁定难点、击破堵点,通过设计创新出一系列工艺方法和专用工具,成功解决了该零件复杂曲面加工的精度要求,使产品合格率跃升至100%,产品使用寿命延长120%。
加入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以来,孙飞累计完成技术革新近千项,年均突破技术革新10余项、解决关键难题20余项,成为车床精加工领域内的专家型技术工人。
互比瓶颈突破、互比准时交付、互比产品质量、互比风险防范、互比创新创效、互比管理提升……十年来,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已累计成立2136支。队员们奋战在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的最前沿,聚焦解决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等一线难题攻关,啃下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累计攻克技术难关1000多项,改进工艺方法3000多项,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闯劲与昂扬奋发的拼搏斗志续写着航空报国故事。
在沈飞群英林,罗阳塑像巍然伫立在鲜花丛中,他目光炯炯,仿佛在凝视战鹰起飞;他面带微笑,仿佛在等待着一个个好消息传来。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说:他们一定不会让罗阳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