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沈阳现代化大农业新篇章
□本报评论员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打造辽宁成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对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作出了明确要求。
2023年11月12日
□本报评论员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打造辽宁成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对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作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的实施意见》及5个《行动计划》,提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大市,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在辽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中争当“排头兵”。这必将激发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昂扬斗志,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上探新路、当先锋,以“沈阳之为”服务“国之大者”。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沈阳建设农业强市、提升对国家重大战略支撑能力的重要举措。沈阳是农业大市,人均耕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蕴含着大产业、大市场、大机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沈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全市上下要接续奋斗、“拼抢争实”,立足现有基础,实现更大突破,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开启现代化大农业新篇章,要坚决扛牢首要责任。从全局谋划一域,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习近平总书记谋定的战略定位;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沈阳必须扛起的政治使命。要知责担责、知重负重,心怀“国之大者”,抓住科技和种子两大要害,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种业经营,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政策,巩固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也要抢抓机遇、借势而起,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以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成效,展现振兴发展成果,当好东北振兴、辽宁振兴“跳高队”。
开启现代化大农业新篇章,要在“大”字上做实文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着力写好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三篇文章”。要建设大基地,树立大食物观,打造高品质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基地,支撑全市现代农业大基地建设。要培育大企业,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在沈布局,引进更多代表性强、品牌价值高的项目,提升企业影响力,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大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发展大产业,拉长做强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现代农业、现代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链条,推动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提升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五大产业链发展核心竞争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下转2版) (上接1版,开启沈阳现代化大农业新篇章)
开启现代化大农业新篇章,要展现农业农村新气象。要抓实“三美”建设,坚持标准、梯次推进、打造示范,展现村容新风貌。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展现干部群众新作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向乡村汇聚,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
广袤的田野充满希望,也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在辽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中争当“排头兵”,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全市上下要全力以赴跑起来,夜以继日干起来,舍我其谁冲起来,以现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为“中国饭碗”贡献更多“沈阳粮”,以农业强市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