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娃娃 下一个现象级潮玩生意?

也许我们看惯了年轻人吃饭的时候还手机不离手,但对年轻人带着一个布偶娃娃一起吃饭而感到好奇。不只是和布偶娃娃面对面吃饭,年轻人还会带着TA一起旅行,甚至会请专门的摄影师跟拍。因为就是玩的娃娃,所以很多年轻人口中的出门“遛娃”,就是遛自己的布偶娃娃。

2023年11月15日

也许我们看惯了年轻人吃饭的时候还手机不离手,但对年轻人带着一个布偶娃娃一起吃饭而感到好奇。

不只是和布偶娃娃面对面吃饭,年轻人还会带着TA一起旅行,甚至会请专门的摄影师跟拍。因为就是玩的娃娃,所以很多年轻人口中的出门“遛娃”,就是遛自己的布偶娃娃。

而这种有着软萌的外表、精致的妆发与可爱的衣装的布偶娃娃,因为是布料缝制多数是棉花填充做成的,所以统称就叫“棉花娃娃”。

风靡全球的《小王子》一书中写道:“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在爱好者眼中,棉花娃娃不只是一个商品,更是一个人格化的存在,是闲暇之余的一种情感寄托,一种精神疗愈。

棉花娃娃在小众圈里的流行不过四五年时间,但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逐渐走进了大众生活。某平台发布的《棉花娃娃玩家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棉花娃娃线上交易额达10亿元,购买用户已经达到了百万级。

“带娃”出去玩

等于收获了双倍快乐

在曾经,拥有一个布娃娃的小女孩都是被羡慕的,布娃娃是奶奶姥姥们亲手缝制的,小女孩的生活从此有了爱与温暖的陪伴。后来,有了可以随意买到的毛绒玩具,有了可以换装的芭比娃娃,而在几年前,布娃娃又以棉花娃娃的名字开始在小众圈子里流行起来。

在2015年前后,经纪公司将将旗下艺人的形象卡通化,制成偶像周边的棉花娃娃限量贩售,这些娃娃形象可爱、体型小巧、方便携带,深受粉丝欢迎。

到了2018年的时候,棉花娃娃开始破圈,出现了与明星形象无关的产品。现在棉花娃娃被简单地分为两类:以偶像明星为原型制作的叫有属性棉花娃娃,是粉丝们的心头好;其他棉花娃娃被称作无属性娃娃,拥有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这些棉花娃娃虽然五官不同、形态各异,但TA们有一个强烈的共同点,就是非常萌。很多年轻人把棉花娃娃“当娃养”。

子琪并不是追星族,她入手第一个棉花娃娃“只是觉得可爱”。因为她经常在社交平台发布带着娃娃一起出去玩的图片,“关注我的人多了,就有人告诉我,我这个娃娃原来是以一个明星为原型的周边产品。”

“就是觉得可爱。”子琪说自己刷视频就是两个类型,“萌宠和棉花娃娃,看着就抱抱。” 《棉花娃娃玩家洞察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回答“为什么玩棉花娃娃”这一问题时,有85%的受访者选了“外观软萌/可爱治愈”。

她现在仍时不时地发带娃娃出去玩的照片,“只要出去旅游就带着,算是我的专有陪伴,”只不过她换了一个无属性的娃娃,“带娃出去玩行,但是一起去餐厅吃饭,自己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毕竟还是小众圈子。”

子琪的社交平台的粉丝并不多,不过黏度极高,每次她一发帖子,就有很多的评论,“大家都是一个小圈子的人。一起讨论哪个图片拍得好,哪件小衣服选得好。”她说“带娃”出去玩,等于收获了双倍快乐。

二手平台上的棉花娃娃可能比新品还贵

“去商场是买不到棉花娃娃的,至少沈阳没有。”子琪说,入手棉花娃娃都是在网上,销售模式主要是“DIY设计+自发拼团+少量定制”。组织者被称为“娃妈”。

在子琪经常浏览的某平台的“棉花娃娃”话题小组中,如今已经有超过146万成员,帖子数量超过370万,阅读量超过280亿次。“经常有娃妈在这里组团。遇到喜欢的参团就行了。”子琪说自己不算是资深玩家,因为目前只入手了六个棉花娃娃,“怕自己稀罕不过来。”

子琪现在经常带出去旅游的棉花娃娃是在“娃妈”核桃桃那里入手的。美术专业毕业的核桃桃介绍说,每一种棉花娃娃都是她自己设计的,有的也会找设计师合作设计。形象出来之后,核桃桃会在自己的群里公布娃娃的名字,看看是不是受欢迎,“主要是怕有重名的,要保证娃娃的名字是独一无二的。”

名字通过之后,就要联系厂家,制作成品娃娃了。“一般最少要五十个起,这是最小制作量了。”核桃桃说,“这道程序最费心力,有时候设计出来之后得一两个月才能成团。而且有时候会因为有买家虽然预订了却不付款,这钱就得我自己出。”她说二手平台上很多棉花娃娃都是这个原因才售卖的,“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就是二手平台的可能卖得比新品贵,而且贵不少。”

棉花娃娃在尺寸上分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40厘米、80厘米,其中以10厘米和20厘米最为常见,“我们一般10厘米左右的一个娃娃就卖六七十元。”在一家大厂做设计师的她说自己基本上属于是为爱发电,“其实像我这样亲力亲为的很少,多数都是厂家找设计师买设计然后生产。”

在各大购物平台,都有很多出售棉花娃娃的店铺,看其介绍,背后基本上都是玩具厂家,“我们一个月能生产五六千个吧。”一店铺介绍说,“看尺寸,成本十元到三十。我们一般是五百个起做。”

专业娃娃修复师、改娃师也出现了

根据某平台发布的《棉花娃娃玩家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棉花娃娃购买用户已经达到了百万级。线上交易额达10亿元。从棉花娃娃的消费者“画像”来看,女性占比超过98%。00后、95后两个群体占比接近70%。

在2020年7月,国内首场大型棉花娃娃展在杭州举行,有万人参与。随后,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都举办过多次娃展。

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一些品牌的娃娃低则近千元,有的甚至被炒到几万元一只。曾有一对娃娃起始价格不足100元,限量发售2万元,有13万人加购,上线秒空。

作为一个刚发展了四五年的潮玩新品,自然会吸引不少人加入这个生意。与核桃桃等娃妈喜好无属性娃娃不同,雄心勃勃的大公司又重新看好上了有属性棉花娃娃。

据某布局棉花娃娃的头部创业公司介绍显示,其一开始走的就是品牌化运营的路线,主打与影视综艺以及娱乐明星的IP开发联名娃娃。目前,已经和几部大爆影视作品合作出娃,根据其购物平台旗舰店显示,《喜羊羊与灰太狼》《甄嬛传》等经典IP也出现在其页面中。喜羊羊等棉花娃娃的售价为139元,已经卖出了7000+。在成立两年后,该公司全渠道的销售额已在去年突破了4000万元。

而以销售娃娃起家的大公司也不甘落后,将旗下的原有产品做成了棉花娃娃,不过售价都在200元以上,贵的则将近400元。

棉花娃娃的爆火,也拉动了娃衣、娃用饰品和娃用假发等衍生品的市场。某平台发布的《2023中国新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近一年兴趣圈层笔记“棉花娃娃”互动量同比增长近200%;“娃衣”消费金额同比增长超146%,平均购买单价同比增长超32%。衍生行业如娃娃修复师、娃娃设计师、改娃师、打版师也开始出现。

“入手一个娃娃可能就七八十元,不过换一套衣服还得六七十元甚至还有一百多的,而且一套衣服怎么够娃穿的呢。”小琪说。

有了棉花娃娃后

开始学做衣服了

与棉花娃娃有关的还有其“暗语”,发起棉花娃娃预售的人称之为“娃妈”,购买娃娃到收货的过程被冠之以“接娃”,而将娃娃拿出来穿衣的过程则称为“出生”。给娃娃制作衣服、配饰、鞋帽等,这些人也被称为“娃太”。

因为棉花娃娃最开始受欢迎是因为主打一个“手作”,所以一个品质良好的棉花娃娃对工艺的要求相对较高。布料、刺绣、车缝、充棉、整形到最后品检都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的娃娃需要加装骨架,支撑其做出坐、立等不同姿势,即便是技术极为娴熟的师傅,完成这一工序大概也要花费40到60分钟,一天的产能也就不到10只。

能将自己心爱的棉花娃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娃衣同样也不简单。某平台的“娃太”苏苏发布了几期自己制作娃衣的视频。娃衣的制作工序更是不亚于成人服饰,对布料、款式都有要求,一件娃衣要包括披风、连衣裙、裙撑、发带和围裙等等,所以一套娃衣的价格与娃娃价格相当甚至更高也属正常。

而苏苏最受好评的视频则是“棉花娃娃制作步骤”和“娃衣制作步骤”,她说,成品娃衣价格比较贵,但大家也可以自己买布料DIY!

“我会照着视频慢慢学。”子琪说,在某平台的一个小组里,小琪正与其他三万多名同好一起,互相分享娃娃的造型搭配、娃床娃屋的搭建、给娃娃拍照的日常等等,现在又多加上了一个娃衣制作。

她说每个人的爱好都不一样,她就是喜欢棉花娃娃,喜欢TA的陪伴。就如她喜欢的那首诗: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