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爱有善有暖有伴的“两邻”幸福家园
上周,沈城入冬后的首场降雪下了一天一夜。为了让居民能够安全出行,在沈河区滨河街道多福社区党委的组织发动下,辖区各党支部、党员志愿者、公益组织、辖区单位、商户、居民群众不畏严寒,第一时间清理了多福社区内的主要道路、居民楼前的积雪。整合联络社会资源社区党委建立了本社区的资源池,整合“大邻”组织。
2023年11月15日
上周,沈城入冬后的首场降雪下了一天一夜。为了让居民能够安全出行,在沈河区滨河街道多福社区党委的组织发动下,辖区各党支部、党员志愿者、公益组织、辖区单位、商户、居民群众不畏严寒,第一时间清理了多福社区内的主要道路、居民楼前的积雪。
整合联络
社会资源
社区党委建立了本社区的资源池,整合“大邻”组织。通过成立“幸福大联盟”,吸纳新松机器人、卓政律所等90余家“大邻”单位,整合优势资源,匹配居民需求,提供智慧医疗服务、义务教学辅导、义务法律宣讲等服务,实现了邻里享福。
发挥居民骨干的带头作用,联络“小邻”组织,调动居民群众自主治理积极性。以“评理说事点”为载体,调解矛盾纠纷;以党员志愿者组织为载体,积极奉献力量;以居民自发组织为载体,开展“我爱我家”清洁家园日、“绿地认养”等活动;以平安志愿巡逻队为载体,结合民警治安防控,开展全天候、全方位、全员化防范;以诗社、合唱、舞蹈、民乐等7支文体团队为载体,开展文化活动,实现了邻里“添”福。
共建共治温暖“多福”
凛冽的寒风中,有的人用铲子铲雪,有的人挥舞着扫帚将地面扫净……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很快,积雪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通往“福祠”“全家福照片墙”和居民楼前的小路都露出了底色。
参加扫雪的还有一群小志愿者,他们在家长的带领下,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认真清理着积雪。他们还不忘提醒路人,尤其是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注意脚下,防止滑倒。
最后,大家还高高兴兴地堆起了雪人。“这样温暖有爱的场景,在我们多福社区时常能见到。”多福社区党委书记樊月说。
党建引领“一核多元”
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多福社区考察,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多福社区党委抓住机遇,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重要指示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制胜法宝,转变过度依赖“人、财、物”的发展思维,探索出了“福”文化的特色文化社区建设,集中精力整合和联络“大邻、小邻”的社会资源,为全市乃至全省践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现新突破提供“沈河样板”。
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年来的发展,多福社区党委形成了“1448赋能‘福’文化 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社区工作法。
以党建引领调动邻里组织协同化,形成了“一核多元”的组织关系。社区党委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固本工程,筑牢了“1+X”大党委、网格党总支、楼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示范户五级组织架构。社区党委下设10个特设党支部,利用其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处理公共事务,如“福”文化研究、治安防控等,实现了邻里“生”福。
共谱“两邻”新华章
今年,多福社区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多福八景”和全部7个小区广场都有了新面貌,全面升级养老食堂,可同时容纳100人就餐。在社区内打造中医养生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中医养生服务。
10年来,沈河区的党建工作也迈向了更高水平,综合实力实现了跃升,城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民生服务更加优质,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沈河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社区“还权、赋能、归位”工程被评为首届“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奖”。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晶
相关新闻▶
全国专家学者齐聚沈河区
共商社区建设 助力基层治理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晶)11月11日,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学术交流会暨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聘任仪式在沈阳市沈河区举行。
“一家有福百家享,一家有事百家忙”。初冬的沈城寒意十足,但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会长陈越良及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及优秀城区代表,依然饶有兴致地走进沈河区多福社区和皇姑区牡丹社区,实地探寻两处基层治理的样板。
在沈河区多福社区,专家们先后参观了社区内的多福大食堂、健康驿站、幸福纪念馆、福祠等点位,一同感受早已深入民心的“福”文化,体会沈河区围绕“两邻”理念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听得再多,不如来实地走一走、看一看。通过这次考察交流,对社区‘邻’的载体、‘善’的高度、‘伴’的行动,有了更多的认识,为我们基层治理提供了生动案例。”专家、学者为多福社区和牡丹社区的做法纷纷点赞。
随后,沈河区与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通过不定期设立基层党建、社会治理课题,举行研讨会等方式,共同进一步提升“行善举、做善邻”的理论内涵,探索出“更加幸福美好”的工作标准和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