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民丰家园的“幸福密码”
在沈北新区城市化进程中,东场村、郭三屯村是较早一批“村改居”的典型代表,告别乡村小院的村民们集体搬迁住进了民丰家园的楼房。从由农村到城市的“地理变迁”,到由农民变市民的“精神融入”,他们对如今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评价与期许?
2023年11月16日
在沈北新区城市化进程中,东场村、郭三屯村是较早一批“村改居”的典型代表,告别乡村小院的村民们集体搬迁住进了民丰家园的楼房。从由农村到城市的“地理变迁”,到由农民变市民的“精神融入”,他们对如今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评价与期许?11月13日,记者走进位于蒲昌路46号的民丰家园小区,在这个地处大学城内,与万达广场、沈阳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相邻,都市色彩浓厚的正良街道民丰社区里,从安居到乐业、从服务到保障,一探这些“新市民”温暖的城市生活——
留住乡愁记忆
一个村史馆凝聚一个“家”
装饰一新的民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层建筑醒目、开阔,走进去更让人心情舒畅,传统的办公室变成了格子间,所有的功能区一目了然。在进门大厅的斜对过,古朴的村史馆独具一格,这里摆放着村里第一台电视机、照相机等老物件,珍藏着非遗文化“青蒲龙”的龙头,墙壁上挂着村民穿着皮夹克、骑着新买自行车时留下的照片……它们是乡村发展的见证,更是村民共同的记忆。“这些老物件都是村民的‘传家宝’,无偿捐赠出来的。”社区党委书记唐晓慧如数家珍。村史馆中最贴心的要数一铺能加温的炕,炕上还摆放着村民当年装嫁妆的木箱。“农村都有串门习惯,现在住楼房串门不方便,就到村史馆里坐坐,聊聊天。”来社区“串门”的居民万福铜告诉记者。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城农民的安居、乐业始终是沈北新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022年8月,沈北新区投入2000余万元启动民丰家园小区城市更新项目,对小区内21栋住宅楼外墙进行防水保温粉饰,更换楼道单元门83个。升级改造了社区文化广场、儿童活动广场、中心活动广场。增加了停车位303个,增设非机动车充电设施100余个。改造电路、改造园区围墙、规范垃圾分类及智能化快递柜等设施,大幅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留住居民的乡愁记忆,社区党委在实施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中,着力打造东场村、郭三屯村村史文化馆,让居民找到了“家”的归属感。在楼梯转角处,张贴着19家社区共建单位的logo,这让唐晓慧格外自豪,“我们把这些大邻居都联系起来,为我们居民服务。”记者了解到,社区链接雨润、万达、北兴客运等共建单位,辖区100余名居民在家门口“舒心”就业。链接春蕊幼儿园,开放社区书屋、开设幸福教育课堂、四点半课堂,把“自然、海洋”等特色课程送到小区。与正良医院合作,整合3个村卫生室资源,链接咚咚健康项目,开展家庭医生、中医上门问诊活动,引入理疗、康复服务,让居民小病不出小区。与链接咚咚养老项目,在社区开设长者食堂、老年大学,开展助餐、助医等11项居家助老服务。成立民丰社区舞龙协会、芳香社等8个社团组织,开展舞龙、花园评比、棋牌比赛等社团活动,使居民老有所乐。
根植红色土壤
“红色物业”让民心“暖”起来
为破解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难点,社区以“红色物业”为着力点,利用“咚咚”集团红管家、“富麟”红色物业等优势力量,“共建一个家”。
“物业费一平方米5毛钱,卫生和服务都让我们满意!”64岁的林营向记者透露,别看是动迁小区,给个商品楼都不换。为让小区“活”起来、民心“暖”起来,富麟“保障型”红色物业投入近30万元,维修园区照明设施、疏通下水道、修补路面、增绿补绿、美化环境等,提供暖心增值服务。与此同时,社区与“咚咚”集团党支部共建,在社区成立“121”便民服务中心,采取“公益+低偿”模式,为居民提供传统家政、餐饮服务、健康服务、电器维修等512项便民服务。社区网格员化身为“管家”,居民有需要帮助的,只需在微信群里“吆喝”一声,就会有网格员上门询问居民的需求。“除了社区日常的政务服务之外,有些在社区办不了的,居民又抽不出时间去办理的业务,我们社区也能代办。办理完后,居民只需来社区取一下件便可。”唐晓慧说。
从推动社区党组织搭架子,到社区治理聚合力,再到社区服务创特色,民丰社区补强社区服务短板,推动实现了社区居民从“不知道社区是啥”到“有事就找社区”的转变。
红色家园议事会
专解居民的急难愁盼
“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为发挥红色议事自治力,社区党委、物业党支部、党员群众代表组建了小区红色议事会,充分调动东场、郭三屯两个动迁村党支部积极性,通过红色议事厅的民主议事,引导小区居民常态化参与协商议事。针对居民自行车停车不规范、晾晒衣服不便、孩子户外活动器械短缺等近20个急难愁盼问题,召开“初心坊-红色家园议事会”共同商议提升小区管理水平和服务。经过协商,投资9万余元为小区更换了新路灯,投资2.5万元为小区统一制作安装了晾衣架。完成了绿化带绿植的补种、绿地认养、飞线入地,安装了30余条街角休憩座椅,共商共享让小区居民愈加有归属感,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增强。
为将“服务蓝图”投入到实际行动中,社区把每个小区居民信息按照党员之家、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特殊群体、低保残疾家庭、独居老人等多种类型划分,对群众的需求精准施策,精准服务。为关怀社区内低保、困难群体,社区成立了“微心愿志愿者服务社团”,党员与居民结成帮扶对子,一位高位截瘫的居民曾在言谈中表示自己喜欢吃饺子,志愿服务活动社团一听说这事,便约定好,每个周四都将包好的饺子送到居民手中。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