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走好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子

新征程上,城市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沈阳市坚持人民至上,树牢系统观念,尊重科学规律,不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3年11月20日

  新征程上,城市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

  沈阳市坚持人民至上,树牢系统观念,尊重科学规律,不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11月19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承办的首届东北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沈阳举行。大会以东北振兴·高质量发展为主题,60余名国内知名规划领域专家来沈坐而论道,探索具有区域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制度优势的城市发展之路。

  杨保军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在会上指出,文化反映价值导向,引领前行方向。过去几十年,城市动力强劲但是方向迷失,未来应当由“经济主导城市开发”转向“文化引领城市营建”。

  杨保军表示,当前城市建设各种乱象的问题根源并不在建筑或建设本身,而在于当代文化的衰退。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历史文脉的体现和延续,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他表示,自西周以来,中国的建国营城制度就被纳入礼制的轨道,形成了以“礼序乐和”指导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在国土尺度构建整体有机的空间治理体系,在城市尺度建立层次分明的山水空间秩序,在城区尺度营造稳定清晰的文化空间格局。

  杨保军指出,步入新发展阶段,城市营建应更好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处理好空间、时间和人间三大关系。纳天地于怀,笼精华于身,续文脉于世,存百姓于心。

  王 凯 东北地区的基础和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东北全面振兴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关乎民族复兴未来,必须高瞻远瞩,科学谋划,从长计议。

  在首届东北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东北振兴”无疑是关键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指出,近年来,东北地区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持续夯实,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更加稳固,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不断强化,产业安全基础不断巩固,国防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东北地区的基础和地位还将进一步凸显。

  王凯认为,面对后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家国土空间发展南北不均衡的新挑战,必须重新思考国家尺度下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区域“备份”和“均衡”问题,以提升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韧性。未来应依托全国各板块,构建“多中心”发展格局,立足各板块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实施“精准施策”理念下的区域发展战略。

  王凯指出,东北地区独有的冰雪资源、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地域文化等优势大有潜力,未来应当继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激活特色生态资源优势,建设大农业、大生态产品基地;重构交通大通道与能源、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打造“留得住、吸引人”的人居环境。只要明趋势、辨未来、精准施策,就能推动东北振兴走向成功。

  石晓冬 应加大规划引领下的城市更新政策供给

  近年来,沈阳依据城市体检结果,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系统推进“城市病”治理。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石晓冬介绍了北京市的城市更新工作,他指出,应进一步加大规划引领下的城市更新政策供给,加快改革创新,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

  石晓冬认为城市更新政策将发挥对经济与空间、权力与权益、主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二元作用,必须立足以下三个维度才能取得成功:一是要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引领,二是要充分的公众支持,三是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等能力建设。

  结合超大城市减量背景和存量特点,北京市确立了以街区为单元、以存量建筑为主体、以功能环境提升为导向的更新工作思路,推进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以功能完善、提质增效、民生改善、严控大拆大建为原则,推进全市城市更新工作。

  石晓冬表示,在工作过程中,北京市坚持规划引领,明确更新目标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确定更新空间体系;突出街区统筹,建立更新方法体系;加强多元共治,强化更新组织体系;创新政策机制,构建更新动力体系。其中,今年重点推进了城市更新立法工作,出台了《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解决了城市更新政策”敢用”的问题。但后续仍需持续完善配套政策,实现“好用、会用”,确保各项政策接得住,可实施,能落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主任记者 于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