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珍贵历史图片、文物首次展出

汇集了关于辽宁“六地”的最新阐释成果,多件珍贵的历史图片、史料和文物均为首次展出…

2023年11月24日

汇集了关于辽宁“六地”的最新阐释成果,多件珍贵的历史图片、史料和文物均为首次展出……

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主办的《守望丰碑 薪火相传——辽宁“六地”红色印记主题展》,作为首个全面阐释辽宁“六地”内涵的专题展览,自今年9月18日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出以来,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已有49.6万人次参观展览。特别是在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期间,观众参观量达19.8万人次,使来自省外的游客了解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

日前,记者采访了该展览策展人之一、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范丽红,对展览看点进行了梳理和盘点。

看点一:对辽宁"六地"内涵

重新梳理、提炼、阐释

“这个展览就是对辽宁‘六地’内涵的一个重新梳理,提炼和阐释的一个过程。范丽红表示,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孕育并汇聚了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雷锋精神,展现了辽宁人民在党领导下的牺牲和奉献、情怀和担当、梦想和追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独具特色的辽宁篇章。

作为首个全面阐释辽宁“六地”内涵的专题展,汇集了关于“六地”的最新阐释成果,每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每一地”的丰富内涵,与此同时,结合辽宁“六地”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予以重点表达,充分体现展览“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时代价值。同时,展览力求体现近年来辽宁作为红色资源大省,在挖掘、保护、研究、利用、展示“六地”资源方面的最新成果,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史料和文物均为首次展出。

看点二:将多个最新阐释成果

与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本次展览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将多个最新阐释成果与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范丽红介绍说:“如抗美援朝出征地部分,此次对辽宁是抗美援朝出征地进行了进一步阐释,通过对史实的梳理与总结,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辽宁还是抗美援朝的凯旋地,也是牺牲的志愿军将士的长眠地。这其中的意义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此部分还对首次挖掘出的十处出征地点进行了介绍。其中,八处为固定的桥梁,两处则是随建随撤的舟桥,志愿军过桥后即撤下。

“在展览中,我们没有讲战争,而是将辽宁在抗美援朝过程中发挥出的作用全面总结出来。辽宁在抗美援朝过程中,在十三个方面作为后方,包括物资、人员、医疗、防疫等等方面给出了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在抗战起始地部分,展出的位于辽宁的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照片,也是本展览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雷锋精神发祥地部分,首次对雷锋在辽宁的工作足迹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展示。

1958年,雷锋来到辽宁鞍钢,是辽宁火热的建设时代,吸引雷锋投入到这场革命中来。感召他走到了辽宁这片热土之后,孕育而生了雷锋精神。雷锋在辽宁工作了3年9个月,是这片热土滋养了他,锤炼了他,使他获得成长。

“对雷锋在辽宁的工作足迹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雷锋的足迹几乎遍及辽宁,雷锋精神的种子已经播散在了辽宁这块土地上。”也使观众可以直观体会到:“辽宁是雷锋精神的诞生地,同时我们也是学习雷锋精神的策源地,雷锋精神也成为了辽宁这块土地上闪闪发光的精神坐标。”

看点三:多件历史图片、史料

和文物首次亮相展览

在展览中,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史料和文物均为首次展出。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国难降临,驻守北大营的中国军队部分爱国官兵奋起还击;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发出宣言,举起抗日旗帜,吹响民族解放的号角;辽宁各阶层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此开启了14年不屈不挠的抗战之路。辽宁,历史性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始地。在此部分,首次展出的《进攻北大营经过要图》上可以看到,日军用红笔重点标注两段文字: “步兵第六二〇团第二营顽强抵抗”“一时四十分受到猛烈射击”。记录了九一八事变当晚日军进攻北大营时,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情况。

首次展出的还有于1931年,日本发行的“奉天北大营战跡纪念”明信片。这7张明信片正面是日本奉天新闻社拍摄的日军突袭北大营的照片,画面内容不仅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历史实证提供了依据,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东北军第七旅部分爱国官兵在突袭北大营时进行了顽强的反抗。

该部分还首次展出了4份日本出版《东京日日新闻》报纸的号外版,如在1931年12月24日的《东京日日新闻》上,醒目印着标题为《义勇军东进》的“新民屯23日发军邮”文章,文中以日军的视角,图文结合,记录着东北军和抗日义勇军一起顽强抗击日军的战斗实况。篇幅很短,却是不甘做亡国奴的辽宁爱国军民不屈不挠,抗日救国精神的最好体现和见证。

此外,在新中国国歌素材地部分,马叙伦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会议纪要等珍贵史料也是首次展出。

看点四:裸眼3D效果

为观众呈现辽宁“六地”历史

裸眼3D效果为观众呈现辽宁“六地”历史;打卡互动区完成答题即可在打卡册上加盖专属印章留念……展览综合利用数字新媒体等多种手段,提高展览的融入感与互动性,使展览“活”起来,让观众将展览带回家 。

为了提高展览的融入性与互动体验,展览特别为观众设置了体验区与互动区。观众在欣赏展览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体验区。体验区以“漫步‘六地’”数字多媒体演绎厅的形式呈现,该区域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声光电及互动投影等技术形成沉浸式演绎空间,以人动情讲述“六地”历史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历史,同时配合“六地”画面内容的切换,观众感受到的是裸眼3D的视觉效果,不仅带来视觉震撼,也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实现沉浸式观展,收获强烈的情感体验。

据了解,展览将数字多媒体演绎厅放在展览初期,希望通过此新颖的多媒体手段吸引观众,激发观众观展情绪与热情。

在红色“六地”互动打卡区中,通过提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中“每一地”特有元素制作剪影造型,立体展现“六地”形象,并设计拍照打卡留念区,为观众留下美好的观展记忆。

同时,设计印章打卡系统,为“每一地”单独设计了专属印章。观众可领取打卡册,并在“每一地”打卡处通过完成问题回答,加盖此地专属印章留念。引导观众在互动中,了解更多“六地”相关知识,进一步激发观众观展热情。互动打卡册的设置,不仅提高了展览的互动性,还可使观众将展览带回家。

范丽红介绍,展览后续还将开展全省巡展。同时,围绕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开展展览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进一步让展览“活”起来,更好地宣传辽宁“六地”精神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使其在辽宁大地上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 文并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