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骗子对孩子的微信号下手了

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手机爱不释手,诈骗分子也将目标转向了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近日,沈阳警方“平安护航”专项行动中,沈阳铁西警方提醒家长,有骗子利用孩子对游戏、明星、零用钱的向往,诱导他们上当受骗。案例112岁女儿泄露支付密码给“客服”妈妈被盗刷18.

2023年11月28日

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手机爱不释手,诈骗分子也将目标转向了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

近日,沈阳警方“平安护航”专项行动中,沈阳铁西警方提醒家长,有骗子利用孩子对游戏、明星、零用钱的向往,诱导他们上当受骗。

案例1

12岁女儿泄露支付密码给“客服”

妈妈被盗刷18.6万

近日,警方接到李女士报警,称其女儿手机微信账号捆绑的银行卡被盗刷损失186300元。

经了解,李女士12岁的女儿有部手机,平常用来交网课作业。前不久,其女儿收到一条游戏平台“客服”发来的推广信息,称只需出借微信号投票打榜,5分钟就可获得588元的报酬。

小朋友年幼无知,被骗子诱惑,直接将手机上的微信账号和密码告知对方,并提供了手机验证码。随后,“客服”告知李女士女儿,后台检测发现其微信账号违规操作,要封停30天,其间不能尝试登录、申请冻结,不然会被永久注销,且影响个人征信。小朋友直接被吓懵也不敢告诉家人。

由于李女士忘记女儿的微信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又没开通短信提醒,直到一个月后才收到银行卡发来的异常消费短信。经查流水,李女士银行卡前后被盗刷59次,金额达186300元。

案例2

“送你游戏皮肤”但你得先发红包

今年10月初,13岁的王某某在游戏上认识了一名网友,对方称可以送给王某某“游戏皮肤”,王某某按照对方要求加了一个微信。

加上微信后,对方说由于王某某是未成年,他给王某某发“游戏皮肤”的时候,银行卡被冻结了,需要王某某帮他解冻。

解冻方法就是微信发红包,对方解释王某某说这些钱只是一个流程,后期会返还。王某某向对方转了200块钱,但对方还让王某某继续操作一遍,要不然要坐牢还要赔钱,直到零花钱全部被骗走。

案例3

粉丝群里转群抽奖可见偶像?

14岁女孩被骗5500元

14岁的李某某是国内某明星的“铁杆粉丝”。前不久,她在网上认识一个同是粉丝的“朋友”。

这位“朋友”拉李某某进入了一个粉丝群,群内声称集资组织见面会,交过钱的粉丝能参与抽奖,中奖者可以参与见面会,李某某一听立马转了1000元,但由于“运气不好”,并没有中奖。紧接着,群主又告诉李某某,没中奖也有福利:“只要支付100元,就可以获得双倍返利,而且支付越多,返利越多。”于是,李某某按照对方流程,通过微信扫码转账500元,随后,又用父亲的微信扫码转账5000元,共计5500元。

11月25日,李某某的父亲发现自己微信钱包少了5000元钱,再三询问下,才知道女儿中了“诈骗圈套”。

案例4

为解除网友“防沉迷”限制

11岁男孩被骗一千多元后被拉黑

按照相关要求,各类网络游戏都有“防沉迷”机制,对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进行限制。一些爱玩游戏的孩子觉得“不尽兴”,想方设法打破“防沉迷”限制。这种想法又给了骗子下手的机会。

近日,11岁的陈某某在网上看到了一则解除游戏网络防沉迷的广告,自认为“可信度很高”。陈某某添加对方为好友后,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先支付了400元的解绑费,后又支付了300元。见陈某某支付完成,对方又以账号异常注册失败被官方冻结为由要求陈某某交1000元来激活账号,并声称激活后这1000元是可以退回的。

于是陈某某又按照对方要求支付了1000元的激活费,可刚交完钱不久,对方又以其他理由让陈某某转钱。见此情况,陈某某要求对方退款,结果被对方拉黑。

四种诱惑孩子的诈骗套路要当心

套路一:免费游戏装备陷阱

骗子通常在网络平台发布“低价装备”“免费皮肤”“游戏账号出售”等信息,诱导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私下交易,最后拉黑。

套路二:红包返利骗局

骗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等多种借口进行诈骗。

套路三:解除“防沉迷”系统骗局

骗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密码来骗取钱财。

套路四:假明星发“福利”

不法分子诱骗未成年人加入“明星粉丝QQ群”,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警方提醒:不要轻易告诉孩子支付密码

家长们要监督好孩子的学习生活,时时提醒孩子不要轻信网络上的陌生人。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理、不点。同时,也要加强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要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

辽沈晚报记者 吕洋

这些最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方式,你知道吗?

接到陌生来电询问是否办理某某业务,被不法分子进行精准诈骗。这些行为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不少小伙伴不幸“中招”。日常上网和手机使用中窃取个人隐私的套路令人“防不胜防”。如何才能保护好个人信息不泄露呢?沈阳市铁西公安分局结合“平安护航”专项行动,给大家出招。

网上购物谨慎填写个人信息

网购是很多年轻人喜欢的购物方式。有时候,不经意间就会泄露个人的信息,例如加入店铺会员、填写收货信息等。在签收快递的过程中,也容易暴露个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个人信息呢?

警方提示:在办理店铺会员、填写收货信息时,如果非必要实名制,大家可以选择昵称代替。如果选择快递驿站、快递柜等自取方式,不必精确到住址的具体门牌号。如有商家打电话寻求好评等,可在相关平台进行投诉。

处理个人信息时格外小心

生活中,我们可能不经意间就会把个人信息暴露出去。例如,在公共电脑上登录个人的邮箱;聊天工具没有退出;在打印店多打印的个人简历没有带走;扔掉快递包装时没有销毁快递贴单等等。

警方提示:有关个人的信息内容一定要及时退出、删除痕迹或者销毁,例如公共电脑上的应用软件要及时退出,文件要及时删除;纸质文件通过碎纸机等工具进行销毁;扔掉快递包装前,将粘贴的快递单进行销毁。

使用手机APP谨慎授权

小伙伴们在下载手机APP并登录时,一般都会弹出要求开通相关权限的页面。不少小伙伴没有仔细查看这些“授权”通知的内容,直接点击了“允许”或“确定”,这给一些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APP提供了可乘之机。

警方提示:在授权APP相关权限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通知的内容,对于使用该软件没有必要的权限要进行关闭。同时,对于长期不用的第三方平台或者网站,也要取消账号授权。

使用个人信息时多留心

有时候办事需要身份证、户口本、驾驶证等相关证件及复印件,有的小伙伴为了图便利,将这些证件拍摄成照片存放在手机里。一旦自己的证件复印件流失、手机丢失,很可能造成相关信息的泄露。

警方提示:在使用完相关证件后,要及时删除手机里的照片,不要一直存放着。同时,在复印相关证件后,最好在空白处写上“本复印件仅供××用途,他用无效”的话术,尽可能地确保个人信息不被他人利用。

公开平台发布信息不要大意

微博、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网络社交APP都有公开发布平台。许多人都有在公开平台发表心情、定位、晒照片等行为,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就泄露了个人或亲朋好友的信息了。因此,在公开平台发布消息一定要多加留心。

警方提示:在公开平台上发布内容前,一定要检查个人信息是否暴露出来。例如,晒结婚证时,要对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内容进行遮掩。同时,在平台上与网友进行互动时,不要轻易留下个人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参与公开平台的问卷调查时,不要填写个人信息等相关内容。

辽沈晚报记者 吕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