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杂巴地成繁荣商圈,让人心生喜悦

□刘政光老沈阳城年代久远的街井市场,除了中街、南市场、北市场,就数北行了。老北行市场,原坐落在皇姑区腹地的一条小路——巴山路上。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巴山路还是条土路,下雨天路会积水翻浆。我家住在路南边的一座三层红砖楼房里,出门向西走不远就是北行市场。

2023年12月01日

  □刘政光

  老沈阳城年代久远的街井市场,除了中街、南市场、北市场,就数北行了。

  老北行市场,原坐落在皇姑区腹地的一条小路——巴山路上。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巴山路还是条土路,下雨天路会积水翻浆。我家住在路南边的一座三层红砖楼房里,出门向西走不远就是北行市场。

  走进北行,只见小巷两旁麇集着蔬菜副食店、小饭馆等铺子。铺店是木板门,早上开市要一块块拆下木板,晚上“打烊”再一块块装上。农民赶着马车来送蔬菜,大车上的茄子、芸豆、黄瓜就卸到岐山一校墙外道路两旁,市民会闻讯而来瞬间排成长队,买菜要凭菜证,每户每日限购几斤。北行再向西走就到了长江街,有皇姑区最大的副食品商店,老百姓俗称为“圈楼”,有东风照相馆、会宾楼饭店、东风浴池。再沿长江街南走是皇姑百货商店、碧塘公园。小时候我还不会走路,就伏在奶奶背上逛遍了北行市场。

  说起北行也是历史悠久。北行一带在清朝时是城外偏远的荒野之地,这里曾叫“四根旗杆”。名称由来,则是因为当年在北行会宾楼西北150米的地方,立着以大青石为夹板的四根十多米高的木旗杆,上面还各有一个方斗。史料有载:清康熙年间,宁官村出了一个李翰林,他呈请皇上旌表其父贫穷中供自己苦读高中的功德,在北行这地方建起了“四根旗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在碧塘公园西门外的两侧,开始有人摆摊卖衣物、旧五金以及农产品等,逐渐形成集市。解放后,北行市场迁到了巴山路,沿路占地约三万多平方米。经营项目从粮食、蔬菜、禽类到自行车、木料、家具等,品类齐全。小时候,奶奶做饭没了酱油,让我拿瓶子去买,连玩带逛不大工夫就打回酱油。我常到北行南胡同内的小人书店看书,到露天说书场听书。人小只能踮脚翘首地挤在大人堆儿中,饶有兴趣地聆听着《杨家将》《小五义》等评书。

  后来,北行曾一度关停,1979年1月恢复开放。我感觉一觉醒来,就看到巴山路已建起了水泥混凝土墙带顶篷的农贸市场,大米、白面、猪肉、鲜鱼取消了凭票供应,开始敞开供给。与巴山路十字交叉的嘉陵江街建成了小食品和家具批发市场。北行一举成为沈阳市最早开放、最繁荣的农贸市场。

  前些日子我与昔日“发小”聚餐,又回到了北行。如今,老北行大厅已经拆除,市场核心也从巴山路移到了长江街上,街边商厦林立、店铺云集,汇聚了皇姑副食商场、皇姑商务大厦、千盛生活购物中心、沈阳地一大道地下商业街等诸多商业实体。老北行行踪难觅虽让我颇为伤感和惆怅,然而,昔日的杂巴地嬗变成了如今的繁荣商圈,又不由得让人心生喜悦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