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金秋十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2023年12月04日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金秋十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沈阳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思想引领有力有效、主流舆论声势强大、时代新风广泛弘扬、文化发展生机勃发,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出活力迸发的崭新气象,形成了积厚成势的良好格局。

  高擎思想旗帜,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在市委的有力推动和指导下,全市上下持续掀起学习热潮,构建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为引领,振兴发展“高端讲堂”联动学习、党校(干校)培训学习为支撑的理论学习体系,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下转5版)  (上接1版)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全市党员干部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认认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等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案头卷、必读书。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分专题开展学习交流,党员领导干部讲好党课,办好主题教育读书班,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不断将理论学习引向深入。

  思想之旗引领新征程,理论之光照耀奋进路。

  沈阳培育打造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先进集体——皇姑区牡丹社区红邻宣讲团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优秀理论宣讲团队。年初以来,全市共开展理论宣讲8000余场,线上线下受众超60万人次。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六进”微宣讲大赛陆续开展,一场场接地气、聚人气的理论宣讲,切实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奋进新时代,需要唱响昂扬旋律;迈向新征程,必须持续汇聚现代化建设强大合力。

  成立“沈阳市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沈阳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沈阳市东北振兴方略研究中心”“沈阳市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研究院”,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推出700多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服务沈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壮大主流声音,让主旋律更高昂更强劲

  五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扣市委中心工作及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正面宣传、把握正确导向,不断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让主旋律有高频率,让正能量也有大流量。

  精心策划开展“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等重大主题宣传,全景展示沈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和宏大场景。大力宣传沈阳振兴发展举措成就,组织策划了“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沈阳家书”等具有广泛社会传播力、影响力的专题报道。成功举办“中国报业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大会暨百家报业传媒沈阳行”等主场活动,城市宣传片《你好,沈阳》全网流量跃升。

  用心用情讲好沈阳故事,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沈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记嘱托、奋力答卷,以生动的笔触记录时代变迁,为沈阳振兴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联动推出“牢记嘱托 沈阳实践”“三年行动首战之年看沈阳”“全面振兴沈阳篇章”“这里是英雄沈阳”等一系列重磅报道,进一步振奋精神,提振信心。

  全面提升新闻发布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年均召开新闻发布会132场,在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力打造“沈阳发布”政务新媒体传播矩阵,“沈阳发布”政务信息协同共享发布管理机制入选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坚持“移动优先”战略,推进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移动端倾斜。依托人工智能、5G、4K、AR/VR等前沿技术,搭建起一系列全媒体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提高媒体传播质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早实现5G+4K制播,自主开发的VR云视系统,获国家广电总局创新应用大奖。“指尖新闻”全国影响力逐渐显现。“沈阳之声”成为全国唯一云端点击量过亿的市级融媒新闻广播。建成东北首个地市级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沈阳学习平台,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和5个区级融媒体中心,不断开拓主流舆论新格局。近年来,通过对人才引进、文化旅游、口袋公园、城市书房、体育赛事等活动的深度报道,推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融媒体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好地认识沈阳,从而来到沈阳、爱上沈阳、留在沈阳,为建设沈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篇篇稿件、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诉说着沈阳日新月异的变化,聚焦了沈城人民拼搏奋斗的身影,映射出沈阳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近些年,沈阳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沈”形象愈发彰显,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已在沈阳连续举办21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沈阳,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走出去”叫响沈阳的工业名片,中欧班列也不断拉近着沈阳与世界的距离……为持续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沈阳组织国外主流媒体深入沈阳调研采访,举办“i看沈阳”国际短视频大赛、“外国人眼中的沈阳”主题晚会,打造“一带一路 一路有你”等多个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以外国人的视角讲好沈阳故事。充分利用中央外宣媒体和海外主流媒体,有效运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城市宣传,让沈阳声音在海内外传播得更远、更广、更深入。

  扎实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以沈阳市网络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一中心三平台”基本建成,市区两级贯通、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加大短视频侵权打击力度,整治网络直播版权和规范体育赛事版权秩序,强化在线教育版权监管。围绕全省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设置网络话题议题、创作传播网宣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沈阳振兴发展新举措、新成就、新气象。

  弘扬时代力量,让文明之风泽润沈城

  红色,是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底色。

  “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11月23日,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跨越七十余载回到家乡,截至2023年,我国已经连续十年迎接十批共93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对英雄们的敬意每每化作红色的暖流,淌进人们心里。每年举办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全国性纪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勿忘国耻。举办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清明祭英烈等“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4.1万余场,930万余人次师生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广泛参与。与延安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沈阳——延安联袂课程思政教育活动。近年来,沈阳不断挖掘英雄城市精神内涵,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作用,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文明创建,培育时代新风貌。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依托“时代楷模”、“最美沈阳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3个平台深入挖掘先进典型,864名各行各业先进典型获评“最美沈阳人”,100余名个人和集体获评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668个各级志愿服务典型获得表彰。7名全国道德模范、33名辽宁省道德模范、62名中国好人、200余名辽宁好人、140名感动沈阳人物、1400余名身边好人支撑起道德的力量,激励人心、鼓舞斗志。全市建成“扫黄打非”基层站点3260个,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全市广大志愿者以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为契机,深入机场、车站、景区、商圈、街巷,开展理论宣讲、环境清洁、关爱“一老一幼”等志愿服务活动8300余场,参与志愿者58.4万人次,受益群众933.9万人次。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叫响“我是雷锋”。

  全国文明城市是沈阳的金色名片,近年来,沈阳围绕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和各地区,改造老旧小区1770个、背街小巷743条、农贸市场97个,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祭祀、文明窗口等专项整治行动10.3万余场,着力打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大力深化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依托13个文明实践中心、178个文明实践所、2354个文明实践站、3080个文明实践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进千家万户,市民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在潜移默化中日益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引领文化风尚,让文化事业产业持续繁荣发展

  文化似水,润泽人心。翻开全市文化文艺工作的成绩单,折射出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活力持续迸发,也进一步增强了沈阳人的文化自信。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跟时代步伐,创作推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双人升降软钢丝》获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舞蹈《簪花仕女》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提名奖,广播剧《今生无悔》、长篇小说《铜行里》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杂技剧《先声》、评剧《尉凤英》、音乐剧《风刃》荣获辽宁文华奖。诸多文艺作品多角度再现了沈阳历史、传递了沈阳精神,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持续推出文艺精品的同时,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努力方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城市书房、博物馆百馆、特色小剧场和文创景观等四大工程,沈阳旗袍文化节、沈阳艺术节、郎朗钢琴广场演出季、浑河岸交响音乐节、“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等品牌文化活动惠及群众超千万人次,组织开展了美丽乡村文化旅游惠民游、艺术惠民演出、送文化、流动文化等惠民活动,有力促进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全面繁荣。

  始终坚持高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召开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全市文旅产业振兴发展大会。统筹全市13个区、县(市)文化和旅游资源,聚力打造“三山三水六片区”文化空间发展架构。建成2个国家级和28个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着力构建“平台+”产业生态体系。文旅市场快速崛起,老北市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红梅文创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中街获评全国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改造后的沈阳方城盛大启幕,沈河区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单位。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达421家,比上年末净增37家,单位数和净增单位数稳居全省首位,再创历史新高;营业收入169.6亿元,首次跃居全省第一。

  “好像有1亿人在中街!”来到沈阳的游客纷纷在网络平台上感叹。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市迎来旅游消费高峰,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219.5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21.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0.11亿元,同比增长393.58%。倾力打造“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品牌,组织开展了“春天花正开”“夏日享清凉”“秋韵情意浓”“冬日雪暖阳”系列活动,精心培育了沈阳四季游、沈阳冰雪节等活动品牌,沈阳越来越成为游客们心中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放眼辽沈大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奋楫扬帆正当时,砥砺前行再出发。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开拓进取、守正创新,团结奋斗、扎实工作,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沈阳在打造辽宁新时代“六地”中当好“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张一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