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沈河正在成为东北最具消费影响力的中心城区

  12月12日,在沈河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沈河区人民政府区长石国琦代表沈河区人民政府回顾2023年全区推进的各项工作。  

2023年12月13日

  12月12日,在沈河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沈河区人民政府区长石国琦代表沈河区人民政府回顾2023年全区推进的各项工作。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石国琦指出,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沈河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新的重大机遇,扎实开展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全力推进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2023年是令沈河人振奋、鼓舞、自豪的一年

  十年来,沈河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沈河特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令沈河人倍感振奋的是,在沈河区开展践行“两邻”理念十周年活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为多福社区建设成果感到高兴”的亲切问候,充分肯定了沈河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令沈河人深受鼓舞的是,全力打造古城复兴典范,高规格举办“沈阳逢盛世 方城万巷新”礼城仪式,方城文化旅游景区火爆出圈,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得到省委、市委多次肯定。

  令沈河人无比自豪的是,沈河区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一倍,经济密度在东北288个区县中排在首位并遥遥领先。沈河区呈现出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辽沈战役”的先锋之势,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沈河“进”的态势在延续

  沈河区以全国百强、东北头部城区的自信自立自强姿态,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五年来最大增幅,综合竞争力稳居东北前列,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

  沈河“强”的动能在迸发。以助力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昂扬奋进姿态,入选国家首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获评全国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蝉联中国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标杆城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挺进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五强;全省唯一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在辽央企总部基地落地。沈河正在成为激发东北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最强策源地。

  沈河“美”的颜值在提升。以建设“沈阳逢盛世 方城万巷新”高品质城区的锐意进取姿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实施“1+1+5”工程,沈阳方城华美蝶变、文体中心“金玫瑰”绚丽绽放,五里河金沙滩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青年公园涅槃重生为最具青年吸引力的新生代公园,重要景区、主要街路、重点公园、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面貌日新月异。今天的沈河,观念一新、格局一新、形象一新、焕然一新。

  沈河“稳”的基础在夯实。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最高荣誉的赓续奋斗姿态,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全年安全生产工商贸领域实现零事故,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全省第一,平安沈河建设成果更加丰硕。

 现代化产业体系打开新局面

  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沈阳方城活力迸发,“五一”、“十一”成功引爆全省文旅消费,举办两届中式国风集体婚礼,全年客流量同比增长58.4%,4次登上新闻联播,助力沈阳荣登全国最强周边游十强榜单。

  全区规上文化企业达到99家,营业收入增长8%,文化强市赛道排名第一。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预计完成金融业增加值246亿元,占全市45%;本外币存贷款余额3万亿元,占全市75.5%,问鼎东北三省,对全市税收贡献占比达4.43%。

  举办首届东北亚金融大会,金融商贸开发区影响力持续扩大,以2500亿元品牌价值荣登辽宁省区域品牌价值榜榜首,连获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省级示范经济开发区和十佳经济开发区殊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度谋划“五型经济”,“2+5+N”现代化产业体系和“18214”企业支撑体系逐渐形成。数字产业金廊、中科文萃数字港、惠工广场集聚区联动,构建“C位”数字经济发展空间,一批头部企业相继入驻。

  数字经济(元宇宙)产业园落地启动,实现数字经济载体零突破。

  重大项目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项目为王”,谋划重大项目400个,总投资1856亿元。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170个,实现投资183亿元,同比增长7%。坚持“招商为要”,重组“12+7+11”招商体系,区人大、区政协携手打造促进产业振兴联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3个,总投资722亿元。坚持“落地为大”,落地亿元项目109个,总投资471亿元,成功招引软通动力、优必选、奇安信、抖音等头部企业。沈河区在全市12条赛道中,3条赛道排名第一,6条赛道位居前三。

  消费提质升级再掀新热潮

  聚焦大宗商品促消费,举办首届“汽车文化节”,参与沈阳市春季房交会,有力推动汽车、商品房等大宗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东北城区第一。升级商圈促消费,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引进首店、旗舰店25家,方城地区入选“沈阳十大城市消费场景”。夜经济蓬勃发展,彩塔夜市获评辽宁美食街,中街、歇马夜市获评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把握关键节点促消费,举办“沉浸沈河”、“畅购沈河”等特色活动,“十一”期间,沈阳中街客流量和消费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四,小河沿早市成为网红打卡地。沈河正在成为东北最具消费影响力的中心城区。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持续增强发展动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科教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发展新动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1321”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源优势,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43家,雏鹰企业88家,瞪羚企业10家。建成5G基站674个,实现5G信号零死角全覆盖,中街成为东北首个5G智慧步行街。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兴沈英才计划”,建设高质量人才平台,全年吸引高校毕业生1万余人,发放人才补贴9700余万元,同比增长17%。全区高层次人才已达598人,集聚国家两院院士15名。沈河正在成为东北高端人才集聚地。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聚焦“一校(所)一园”全覆盖,携手中国航发606所,建设沈阳动力科技创新产业园;联合沈阳建筑大学,探索新时代高质量城市发展模式;联袂沈阳药科大学,打造药大科技产业园;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打造农大生态农业产业园;国家高新区南塔片区正式挂牌。沈河正在成为全省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的最强助推器。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充分激发

  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国企、民企、外企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区,开展“惠帮企@链上沈阳”、“项目管家”活动,完成25个部门550个事项业务“综合窗口”改革。“三直一快”落实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7亿元。“先予处置”、“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和“12345热线进社区”等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万件清理”成为全市标杆。

  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开展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动,与市金控集团合作打造“盛创惠”创业孵化基地,与民营资本合作运营区文体中心。深化央地合作,集聚央企总部23家,集聚度东北第一。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开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帮助企业融资21.1亿元,有效缓解融资难。开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净增市场主体2.3万户。

  着力推动对外开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市领先,实施外贸“双量增长”计划和外贸“破零”行动,进出口总额预计增长7%,二手车出口实现“零突破”。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快建设,出口额达1.4亿美元。五爱(南塔)跨境电商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自贸综保区外省级授牌园区。积极“向北开放”,搭建30家中俄金融机构对话平台,建立中蒙俄直联通道1000+。深化对欧合作,签约中欧贸易文旅空中大通道项目。沈河正在成为全省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的新窗口和最前沿。

  全面提升城区品质,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全面提升“四个品质”。

  核心发展板块驶入快车道。方城板块围绕打造古城复兴典范,按照“三横两纵、八个胡同、多个节点”总体布局,系统实施54个重点工程,项目数量、投资规模达历史最高水平。多福湾板块围绕建设生态农科新质创新区,启动建设农科创新示范区、农大院士实验室及孵化园等重点项目。彩塔板块围绕升级金廊CBD,打造24.7万平方米特色化、专业化商务楼宇,“中国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标杆城区”品牌向更高能级发展。

  城市有机更新卓有成效。开展“五大行动”,实施“五工程一管理”。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完成135个老旧小区主体和75公里管网改造工程。践行“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完成7条街路更新和45条背街小巷改造。推动青年大街沿线6个停缓建项目有效处置。24宗存量地块住宅签约率达91%。

  城市管理水平日益提升。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行动”,着力治“乱”、治“破”、治“旧”,扩容停车泊位1500余个,治理“十乱”问题5400余个,线缆入地18千米,青年大街、北站南广场、北站路以崭新姿态呈现繁华盛景。沈河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高品质城区形象日益彰显。

  着力夯实民生保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一老一幼”服务,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两邻”理念更加深化。高质量举办“5+8”“两邻”十周年活动,召开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研讨交流会,多福社区“1448”工作模式成为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入选中央党校典型案例,“沈河样板”叫响全国。

  就业保障不断强化。城镇新增就业近2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亿元。打造17个舒心就业示范社区,溪林社区“三二一”和山东堡社区“5+”工作举措成为全省示范。蓝凌军创退役军人孵化基地晋升省级孵化基地,市级劳务品牌数量全市第一。

  幸福教育持续领先。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3所、升级改造5所中小学,文艺二小学入围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深化“双减”工作,实现“二维一体”校本升级模式区域全覆盖。实施幸福教育进社区工程,建成市级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17个,惠及17万人次。

  健康沈河扎实推进。打造“1+X”医联体,建立“三三联动”、“专科专病”服务新模式。实施中医药强区战略,打造沈河中医药服务品牌,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医堂建设标准。践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举办沈河区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等体育赛事50余场,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品质养老加快提升。培育品质养老社区57个,星级养老机构14家。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扩面至60个社区。新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4500平方米,完成170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幸福长者食堂”61家,“嵌入式”养老服务水平全市领先。沈河“两邻”幸福家园丰硕成果深入民心。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开展城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改革创新行动,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放绿色贷款6.2亿元。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成10个“无废小区”和30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打造全市首个“两网融合”服务站,“十分钟收运商圈”经验得到央视报导。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深化大气治理,全年优良天数达301天,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深化水体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河湖垃圾清理专项行动,水体监测持续达标。深化土壤治理,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土壤安全利用率达100%。

  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行动。实施“见缝插绿”工程,310个口袋公园点亮城市街角,新植树木13万株,整治裸露地面6.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3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2.7%。沈河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成色更加闪亮。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持续提高。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整治安全隐患1.9万余项,居民安全事故、事件发生起数同比下降66%。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开展“你点我检”惠民生活动,问题整治位居全市三甲,守牢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开展大要案攻坚,破获案值超过150亿元的跨国电诈洗钱案,护紧百姓“钱袋子”。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走访慰问困难家庭、特殊群体3100余户,发放救助资金2760余万元。“免申即享”为4408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400余万元,为8.5万人次发放失业金1.26亿元。为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经济补助2.1亿元。开展“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为878名农民工讨薪2200余万元。开展“家在沈河 温暖有我”行动,供热质量显著提升。

  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全力促进共建共治共享,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践行“浦江经验”,化解信访案件,“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社区建设成果在全市推广。沈河携手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过去一年,沈河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有效捍卫党的团结统一。在政治建设上展现新作为。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以“四下基层”为重要抓手,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扎实成效。在法治建设上迈上新台阶。

  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三个百分之百”办结建议提案458件。高质量推进政务公开,公开政府信息1.7万条,实现零复议、零诉讼。在作风建设上呈现新风貌。严格落实“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重要要求,驰而不息纠“四风”,坚决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积极主动抓落实、聚合众力抓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政府效能显著提升。在廉政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常态化过紧日子。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人防、兵役、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残联、档案、统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记者关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