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区:“双百强”展现沈阳东部核心增长区的责任担当

棋到收官、赛近终点,时间的进度条迫近年终岁尾。与时间赛跑的大东区,正以“工作创一流、事事争第一”的精气神儿,一手抓重大项目建设收官,一手谋明年发展计划,全区各处呈现出“冬闲变冬忙”的动人场景。宝马第八代5系车型试生产、通用MPV换代升级,高端车型不断丰富;

2023年12月15日

棋到收官、赛近终点,时间的进度条迫近年终岁尾。与时间赛跑的大东区,正以“工作创一流、事事争第一”的精气神儿,一手抓重大项目建设收官,一手谋明年发展计划,全区各处呈现出“冬闲变冬忙”的动人场景。

宝马第八代5系车型试生产、通用MPV换代升级,高端车型不断丰富;华润热电厂搬迁异地扩建项目昼夜兼程,两座105米冷却塔已傲然崛起;延锋彼欧等15户企业建设成为智能工厂,提升企业“智”量;“带土移植”引入的中国科学院戴国亮博士、哈工大(深圳)吴向方教授等科研团队,正着手解决新兴产业的“卡脖子”难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外开放,各种惠民演出、文体活动百花齐放……

数读

今年以来,大东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锚定“争创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力争三年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一集团”战略定位和“打造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重要的汽车产业生态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发展能级、提升城区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城区发展日新月异,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在获评“全国百强主城区”的同时,在中国工业百强区(县)年度排名中位列第29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成为东北地区排名最高的区(县)。东北振兴、辽宁振兴“跳高队”的“先锋队员”作用日益突显。

项目建设

前三季度,全区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80个、增长24%,总投资1406.4亿元,增长66%。

招商引资

加快“走出去”“请进来”步伐,组织开展招商活动159次。

今年以来,全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8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98个。

央地合作

今年以来,大东区共签约央地项目10个,总投资804.2亿元,完成3家央企子公司落户,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4个。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7亿元,签约数量、推进力度均为全市领先。

抓项目 拓市场 ▼ 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

持续强化招商引资

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金支持,招引更多投资体量大、产业层次高、牵动力强的高质量项目。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深化“谋立推建”,前三季度,全区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80个、增长24%,总投资1406.4亿元,增长66%,其中,华润热电厂搬迁异地扩建、辽沈工业集团火工区迁建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举办大东区秋季重点项目暨沈阳智能网联创新产业基地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投资265亿元的智能网联创新产业基地和投资107亿元的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两个项目同日开工,提振人心士气。

持续强化招商引资

加快“走出去”“请进来”步伐,组织开展招商活动159次,成功打响“2023年京沈产业合作智能网联专场对接会”“2023年沈阳氢能源汽车产业(上海)专场对接会”等专题招商活动品牌。出访德国、比利时、法国、日本、韩国招商成果丰硕,全市首个外资企业总部——德科斯米尔中国区总部项目以及上通北盛豪华商务MPV升级项目、知巢鸟总部及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中电建路桥集团东北区域总部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签约落地。今年以来,全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8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98个。

不断深化央地合作

抢抓央企以更大力度投资东北、布局东北、建设东北、发展东北这一难得机遇,把央地合作项目建设作为促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支撑,聚焦未来城市拓展和项目引进,围绕汽车、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央企在大东区形成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发展格局。今年以来,大东区共签约央地项目10个,总投资804.2亿元,完成3家央企子公司落户,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4个。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7亿元,签约数量、推进力度均为全市领先。

促转型 调结构 ▼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强”

着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聚焦“车、玩、科、X”产业发展方向,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具有大东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持续放大汽“车”优势

推动汽车产业由传统制造向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升级,前三季度,全区整车产值达到1415亿元,增长13.6%,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超全市6.9个百分点,德凯集团汽车零部件检测认证服务平台落地,华通RDC宝马东北进口零部件转运中心投入运营,填补汽车产业链空白。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区建设提速,引进链主企业——北京亦庄智能院组建沈阳车网公司,智能网联产业生态园区建成运营,智能网联大厦项目年底封顶。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现从无到有,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率先出台,氢能示范产业园规划建设。

不断丰富可“玩”业态

着力打造具有娱乐功能、彰显文化底蕴的现代服务业。吾悦广场盛大开业,相声江湖文化演绎综合体、龙悦冰雪欢乐世界、沉浸式主题乐园“主角儿”等文商旅融合新场景相继推出,东中街-龙之梦商圈热度持续攀升。万泉公园“诗词漫道”火爆出圈,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成为沈阳文化新地标。全市首个沉浸式英雄故事体验馆全面启动,原料库等7个特色小剧场越来越受欢迎,时代公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为沈城东部再添一批网红打卡地。率先启动促消费活动,发放新一轮“乐享大东”消费券5000万元,带动消费超20亿元,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客流量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成功举办第三届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首届全国青少年职业技能和智能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连连引燃区域活力。

厚植“科”技创新土壤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四大科技创新组团联动互补、协同发展,“1头部+4特色”园区体系加快建设。引进的“带土移植”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戴国亮博士科研团队、哈工大(深圳)吴向方教授微纳技术团队,正着手解决“卡脖子”技术及产业痛点和难点。目前,全区科技型企业超过16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25.8亿元,科技“两率”实现倍增目标。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被认定为第29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马卡智工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福耀玻璃、智慧物流入选省级5G全连接工厂示范项目。

打造“X”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以黎明航发、辽沈工业集团、航天新光等本地头部企业为引领,紧抓重大搬迁项目历史性机遇,规划新的战略发展空间、产业园区,长之琳航空、天枢增材、图南精密制造等代表性产业配套项目落地。布局人形仿真服务机器人产业,引进人形仿真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发运维总部项目,完成都市工业园建设方案,EX机器人体验馆获评省内唯一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EX机器人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

深改革 促开放 ▼ 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更优”

着力破除制约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各项服务保障举措落地,进一步坚定市场主体落户大东、投资大东的信心和决心。

打造更优质营商环境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先手棋、关键仗,着力推进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制定《大东区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明确27个领域104项改革举措,“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只提交一次材料”递进式改革不断深化,可网办率达到100%(除特殊事项外),电子证照部门覆盖率达到100%,“好差评”按期整改率、整改满意度均保持在100%,全区新登记市场经营主体2万户、增长80.3%。目前,全区市场经营主体达到9.7万户、增长14.8%。

攻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加速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大东多功能金融服务区”,建立“1+8+N”全链条金融服务生态模式,对企业进行多维度、精准式服务,成功助力40家企业在辽股交挂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提升国资国企监管效能,对区属国有企业进行全面审计,推进数字化、智慧化国资监管平台建设,增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范能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家深入座谈交流,深度融入“惠帮企@链上沈阳”,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成功开行大连-沈阳首列海铁联运冷藏班列,海铁联运集装箱发运量达3.68万标箱。成立跨境电商贸易产业协会,推动阿里巴巴速卖通东北地区首个B2C跨境电商平台运营项目落地,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3424.1万元,同比增长325%。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成功获评沈阳市首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园区2个、示范项目16个、创新案例3个,服务贸易(外包)活跃企业达到18家,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859.2万美元,创历史纪录。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获评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加速迈向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大东区成为全省唯一获评省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称号的区县(市)。

精管理 惠民生 ▼ 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便民利民安民,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面提升城区生活品质。

加速推进核心发展板块建设

持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北大营历史文化片区、东中街-大东路片区、汽车城服务产业片区三大核心发展板块加快建设,板块“1+3”规划设计率先编制完成,10亿元以上片区开发项目增至6个,城市结构关键点、城市建设新亮点、城市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系统布局5G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105公里智慧道路年内建成,首个商业化运营无人驾驶项目试点运行。

大力推进“五工程一管理”

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高品质完成140个老旧小区、89条背街小巷改造以及5条街路更新任务,新建口袋公园130座。魁星社区全国完整社区试点完成改造,小什字街被确定为全市街路更新典型案例,大东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全面完工。抓好供热设备设施整治、供热管网改造等重点工作,采暖期以来诉求量下降75%。深入实施道路洗扫、围挡整治等“十大行动”,环卫保洁、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新东三街、育才巷成为全市示范街路。大东区荣获全省城市精细化管理“绿叶杯”沈阳第一名,万泉公园夜游灯光提升项目获白玉兰照明奖。

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持续开展有机物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危废分类管理等工作,大东区大气优良天数达到265天。深入实施“铺满绿”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以上。率先开展工业碳达峰先导区试点建设,引入全市首家完全市场化运营碳汇交易中心总部项目,实现“双碳”目标先行先试,全区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增至29户,占比达到22.3%。大东区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民生十条”提标拓面,累计投入2258.5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8万人。“民生十条”帮扶救助措施入选2023年辽宁省社会救助创新经典案例,并被推荐参选全国2023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案例。社区幸福教育课堂实现100%覆盖、建成18个市级示范点,入选辽宁省首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全省唯一入选教育部信息化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建成全国首家智慧化疫苗仓储机器人系统,创建全市首家智慧化健康工作室。建成老年人助餐点47个,建设数量、服务品质、市场销量全市领先,并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部盈利。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傅淞岩

特约通讯员 赵银晶/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