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势成兴可待

本报记者刘立纲孙大卫董翰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倏忽间,我们已经来到了2024年的大门前。每逢年终岁尾,个人也好,集体也罢,总会深情回望、总结盘点。那么,于辽宁而言,即将走过的2023年,经济发展的“大账本”该如何算、怎么看?

2023年12月20日

本报记者 刘立纲 孙大卫 董翰博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倏忽间,我们已经来到了2024年的大门前。

每逢年终岁尾,个人也好,集体也罢,总会深情回望、总结盘点。那么,于辽宁而言,即将走过的2023年,经济发展的“大账本”该如何算、怎么看?

如果给辽宁的2023年下个定义,“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当是最显著的标签。

“突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打破困难等。对辽宁来说,这是多么贴切!

这一年,我们高举思想旗帜、牢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变成美好现实。我们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对省情实际再认识再理解,对形势机遇再研判再把握,对发展思路再厘清再拓宽,对发展目标再深化再聚焦,吹响了新时代“辽沈战役”的冲锋号角,明确了打造新时代“六地”的目标定位,激起了全省上下不服输、一起拼、同心干的壮志豪情,赢得了发生“四个重大转变”的显著成效。

数字,是透视辽宁经济肌体的“切片”。

看“形”,主要指标回升向好。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大数据均高于全国水平。这是一张久违的“成绩单”,良好局面,多年少有。

观“势”,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央地合作好戏连台,总投资近1.3万亿元的156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前三季度,中央项目投资增长38.4%。招商引资精彩不断,前三季度,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5%,其中,到资1亿元以上项目1162个,同比增长13.1%。“蚂蚁雄兵”加速涌现,截至10月底,全省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9800家,同比增长42.9%。

一个个亮点,勾勒出辽宁人迎难而上的奋斗轨迹,也充分说明我省“稳”的基础更牢、“进”的底气更足。

今年,几则与辽宁有关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

11月,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辽宁6人当选,数量居全国第四。

6月、12月,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先后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其标志性意义在于,一年之中,辽宁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且连续诞生两家。

优秀人才、优质企业数量,向来被视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活力、动力、引力、潜力的风向标、晴雨表。这些频传的喜报,从一个侧面有力地印证了省委的重大判断:辽宁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聚焦“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辽宁全面振兴的根本出路,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首要任务。

2023年的辽宁,向“高”攀升。

首战之年,一场以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为目标的工业“翻身仗”悄然打响。

白雪之下,来自北方重工隧道工程技术公司的大型盾构机,正在距离地面5米的地下执行沈阳地铁隧道施工任务。伴随着齿轮与岩层摩擦的轰鸣声,全国首个100%国产化盾构机在这里完成应用。年初以来,一批“首个”“之最”在辽问世: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全球最大箱级超大型集装箱系列船、全球最大级别穿梭油轮……尽显大器辽宁大担当。

点上突破带动整体跃升。1月至9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

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辽宁制造以“智”为翼。1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示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名单,辽宁10家单位上榜,数量居全国第六位。耕“云”种“数”,辽宁不断收获转型升级的甘甜果实。截至今年6月,全省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达到60.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到78.4%,在21项两化融合指标中,18项指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首战之年,辽宁尽显“首要担当”。

512.7亿斤!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今年我省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955.1斤/亩,居全国第四位、粮食主产省第二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辽宁贡献。

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省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年初以来,全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96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以上,遴选发布适宜不同区域的优良品种72个。

不只“粮袋子”!辽宁的“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同样丰盈。前三季度,全省水果产量同比增长5.6%,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5%,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3.4%,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5.6%。

让“田间”的“原字号”经过“车间”变成“精字号”。辽宁建设食品工业大省,提升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前三季度,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36.1%,高于全国33.2个百分点。

产业旺带动生活美。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01元,增长8.1%。

首战之年,服务业复苏明显。

52.8%!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服务业投资的增幅,让人看到了辽宁的潜力。

年初以来,抓冰雪经济、产业服务、节日消费等特色领域,辽宁积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产协同、“三资联动”,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实现量质齐升,大项目、好项目是重要支撑。

3月1日,辽宁与央企在北京开启了一场深化合作的双向奔赴。3个多月后,国资央企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在沈阳举行。两次活动,双方共集中签约项目89个,总投资6087亿元,投资超百亿元重大项目30个。数字背后,映射出的是央企对辽宁振兴的坚定信心。

然而,从签约到投产中间的路还很长,辽宁人用一组不断刷新的进度条,回应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

在沈阳,浑南王家湾项目周边“三纵三横”的道路建设即将完成;在鞍山,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的8座井架已经竖起;在盘锦,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主干道路已全部具备通车条件……年初以来,央地合作项目已开工建设72个。

头部企业接连落户,辽宁预期逐步升温。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6%,高于全国10.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6.2%,投资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近日,降温伴随着大风袭来,但这却让国家电投东北公司锦州分公司生产部主任苏涛格外欣喜:“大风越频,发电越多。”年初以来,位于锦州黑山的9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不断有新机并网发电。预计2024年底前该项目将全部建成,届时每年可提供25.1亿千瓦时绿电,节煤约76.8万吨,减排约188.34万吨。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调整优化。年初以来,我省制定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推动139家企业和园区获评2023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单位,3家企业获评国家能效“领跑者”。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辽宁深入实施“绿满辽宁”工程,超额完成年度国土绿化任务,辽东山区生态屏障、辽西地区防沙治沙“中国样板”建设稳步推进。

污染少了,环境好了。前三季度,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正在辽沈大地上铺展开来。

澎湃“第一动力”

2023年,辽宁创新,硕果满枝。

“分子反应动力学”“超高强钢铁材料设计”“能量储存与转化”……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在辽宁呱呱坠地。

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点火成功,国内自主研发超大型盾构机主轴承、高海拔环境科考站辅助值守机器人……一连串贴着辽宁标签的重大创新成果相继服务于国家大工程。

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是辽宁的重要财富,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辽宁正在将“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激活第一动力,辽宁聚焦创新生态、创新主体双轮驱动。

一个科技成果可以带来多少效益?辽宁滨海实验室的乙撑胺项目在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建成后经济效益可达5亿元。

一座辽宁实验室的能力有多强?辽宁滨海实验室成立仅一年,已有74项科技成果在辽“开花”,合同总金额达3.1亿元。

去年9月,辽宁成立辽宁材料、辽宁辽河、辽宁滨海、辽宁黄海4家实验室,引起关注。一年之后,4家实验室集聚科研人员582人,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6个,启动实施重点科研项目56项,推动在辽转化科技成果30项,累计合同金额3.8亿元。

年初以来,辽宁加快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不断优化创新生态。

强化顶层设计。我省接连出台《辽宁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等政策,提出30项改革攻坚任务,以制度创新服务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水平,我省推出“辽科贷”等产品,为创新引入金融活水。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全省已有10个高新区获批国家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全面落实科技型企业“免申即享”后补助政策,向省内7000余家企业宣讲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科技创新是个“超长链条”,在以市场为目标的经济活动中,主体无疑是企业。

助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前三季度,我省培育沈阳感光化工研究院等6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02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累计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5338家。

为企业畅通合作平台。年初以来,我省推动4家辽宁实验室与鞍钢、黎明等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实施重点科研项目56个。建省级中试基地14家,实施中试验证项目171个;开放131个公共服务事项,对接企业技术需求1122项。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前三季度,全省高校院所省内转化科技成果2000余项,全省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17.02亿元,同比增长59.8%。

山海关不住,孔雀向北飞。

12月12日,一场求职者可现场参与器械实操的特色招聘活动在浑南区数字人才基地举行,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东软集团等70余家企业,吸引了近3000名高校毕业生现场“试岗”。

深化“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择辽而栖。7月,70多位清华大学、30多位北京大学毕业生满怀信心奔赴辽宁工作。今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来辽宁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

人才扎堆,缘于土壤肥沃。

今年7月,2023年辽宁省选调生培训班在沈阳开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为选调生上入职第一课。辽宁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辽宁筑巢引凤,多维发力。

年初以来,我省不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与世赛国赛衔接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为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搭建服务“直通车”,推动职称评审向数字经济、新兴业态等领域拓展。

“我们还将进一步强化优秀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储备,建立对接机制,加大薪酬激励等政策支持力度。”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400.4万人和542.04万人。

“第一动力”澎湃,“第一资源”活跃,辽沈大地,“新新”向荣。

用好“关键一招”

朔风吹,雪纷飞。冬日之辽宁,银装素裹中,三块国家“试验田”仍不断有新成果“破冰而出”。

新的通道正在扩容:在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沈阳至芝加哥跨境电商全货机新航线正式开通,实现了辽沈地区对美中东部地区航空货运覆盖“零”的突破,为辽宁乃至东北全面振兴,搭上临空之翼、注入腾飞之力。

新的业务正在拓展:在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完成保税LNG返装作业后启航。如今,大连成为我国北方首个具有国际中转功能的LNG口岸。今后从中东、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进口的LNG可以通过大连向日韩等地出口,将有力推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进程。

新的模式正在赋能:在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当地建设“自在营”数字综合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数据自动匹配、事项智能分析的数字化流程管理体系,规范和简化了资金兑现流程,大幅减少申请材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减负担、增信心。

作为国家级平台载体,辽宁自贸试验区闯“深水区”,啃“硬骨头”,进行“首创性”探索,创造“可复制”经验,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水”、激发“澎湃动力”,成为辽宁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生动注脚。

改革开放,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辽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补齐开放合作短板,央企、民企、外企与辽合作形成新的热潮,人流、物流、资金流活跃度明显提升。

敢于“亮剑”,改革打开“突破口”。

破坏营商环境,就是破坏振兴发展,就是破坏辽宁未来。坚决向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宣战”!今年初,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一系列表述直指病根、旗帜鲜明、振聋发聩,既令各级领导干部提神醒脑,又向外界释放出辽宁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的强烈信号,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

一年来,辽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先手棋、关键仗,全面启动清理影响振兴发展做法,开展“办事不找关系”等系列改革,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层面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一项项新政密集出炉,一条条新举措接连推出,全省利于经营主体茁壮成长的“墒情”持续好转。截至9月底,全省经营主体总量发展到501.5万户,同比增长8%。

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升企业“获得感”。

“辽宁振兴,首先是企业振兴。”“首先”二字,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企业及企业家队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对培育壮大各类经营主体的高度重视。

开展国企改革促振兴攻坚专项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前三季度省属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居全国前列;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早餐会,举办全国知名民企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高端峰会,落实各项惠企稳企政策,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年来,辽宁把企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帮扶力度,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我与郝鹏书记和李乐成省长三次直接面对面,交流企业的发展,汇报企业的成长,也反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有的交流都酣畅淋漓,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决。”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卫东在个人微信视频号发布的作品中如是说。作为一名在辽宁创业近30年的企业家,金卫东所讲出来的感受,也是众多在辽投资企业家的真实表达、共同心声。

转身向海,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不久前,我省首次举办中俄地方投资发展与贸易合作大会。活动中,中俄双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加工制造、物流、电商、农产品种植等领域达成了多个合作意向。

跨越山海、双向奔赴,与俄罗斯地方间的友好交流、务实合作,体现了辽宁以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来谋划对外开放的“枢纽”意识、“前沿”观念。

深入推进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开行中欧班列数量继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深化省区市交流合作,组织党政代表团赴黑吉蒙以及江浙沪皖等地学习考察;组成辽宁省友好经贸代表团,赴德国、沙特、俄罗斯等国家开展经贸人文交流,与宝马、西门子、沙特阿美等知名企业深度对接……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辽宁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国家向东向北开放的战略支撑、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辽宁责无旁贷,必须打头阵、挑大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成为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枢纽。”省商务厅主要负责人说。

黄海之滨、渤海之畔,浩瀚汪洋以万里奔流积蓄之伟力,展示出磅礴气象。2023即将收官,这是挥别的时刻,也是前行的起点。2024,三年行动迎来攻坚之年,令人充满期待。4200万辽宁人,风涛沃日心弥壮,击楫中流志更坚,必将推动全面振兴的航船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