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问需问计 “心贴心”共谋发展

12月21日,“人民建议·献计沈阳”对话会在大东区津桥街道河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早上8点刚过,来自大东区、于洪区、新民市和康平县的市民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陆续赶到会场。会场的布置简单而亲切,23把椅子围成了一个椭圆形,参与对话会的市民代表、河畔社区居民和各区县(市)领导围坐在了一起。

2023年12月22日

  12月21日,“人民建议·献计沈阳”对话会在大东区津桥街道河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早上8点刚过,来自大东区、于洪区、新民市和康平县的市民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陆续赶到会场。会场的布置简单而亲切,23把椅子围成了一个椭圆形,参与对话会的市民代表、河畔社区居民和各区县(市)领导围坐在了一起。

  今年8月,首场“人民建议·献计沈阳”对话会上,市民为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领导干部面对面倾听、回应,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各区县(市)把百姓的“关键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为了更好地问计于民,本次对话会如约而至。

  问计于民

  老旧小区“改”出满满幸福感

  对话会一开始,几位市民代表的话匣子就打开了。72岁的刘信明是河畔社区老年舞蹈团的团长:“我建议今后老旧小区改造能根据小区特点进行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大东区副区长吴迪接过刘大爷的话茬,“今年老旧小区改造,大东区发放调查问卷44754份,召开座谈会242次,征集有效意见建议1500余条。下一步,大东区将更加主动地听取群众建议,坚持‘建管并重’,持续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让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下转3版)  (上接1版)

  主动服务 托起市民“舒心就业”梦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做好重点就业人群的保障工作,既需要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又需要畅通信息,增加就业选择。

  来自于洪区的青年求职者杨子萱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缺技术、缺信息的求职者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你说的问题,和我们之前走访调研发现的情况非常一致,我们也正在想方设法解决我区就业问题的堵点和淤点。”于洪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兆丽表示,经过对企业、求职者、街道、社区干部、服务窗口等走访调研发现,求职者就业技能偏低、企业用工和求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就业政策的传递有延迟,是影响求职者就业的主要因素。

  对此,于洪区在全市率先开发了“舒心就业580”平台,建立了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就业保障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平台累计访问量40余万人次,参与企业928家,提供岗位3407个,发布用工需求1.3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6582人。

  幸福课堂 “一老一幼”翘起“微笑曲线”

  “我认为,现阶段的社区幸福教育中,个性化的课程开发较少,应该更加多元化,尽量满足居民个性化课程需求。”来自新民市的庞娜建议,应针对不同居民群体的学习需求,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社区幸福教育课程。

  今年以来,新民市把幸福教育进社区作为重点民生工作,持续推进幸福教育进社区(村屯)建设,聚焦社区(村屯)“一老一幼”两个重点服务群体,在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安全、健康、乐学、成长”的幸福教育内涵,坚持“共建幸福教育、共享教育幸福”的理念,多方联动提升区域教育品质。今年,新民市35个社区上课节数2100余课时,参与居民两万余人次。

  新民市副市长毕雪飞表示:“目前,新民市70个村屯已具备教学场地,配置了专业化讲师团队伍,并开设了体育、阅读、艺术、保健、防诈骗等课程。下一步,我们会积极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学习需求,建立社区居民公共服务课程、个性化课程目录单。”

  新民市将继续以社区幸福教育课堂为依托,以“一老一幼”为重点服务群体,充分调研居民多元化学习需求,针对未成年人开设体育、阅读、科技、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针对老年人开设书画、历史等符合老年人群体兴趣和需求的课程,完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

  用心用情 擦亮“品质养老”服务品牌

  如何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品质养老,收获“稳稳的幸福”?于洪区市民代表黄爱丽建议,在老年人集中的小区附近建设日间照料站和活动场所,让老年人更好地居家养老。

  对此,于洪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隋冬霞表示,明年,于洪区将围绕进一步完善、织密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推动形成“区有机构、街道有养老综合体、社区有站、小区有点”的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在全区已建成2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39个养老机构和12个社区幸福长者食堂等养老服务设施基础上,继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指导各社区(村)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全面提升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能力,让老年人在家门口“找得到人、办得成事、链接得到养老服务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分居城乡的“两栖”家庭越来越多,农村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有人说“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寂寞”,针对这样的情况,康平县西关乡罗家屯村党总支书记刘付建议,在完善农村养老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乐。

  对此,康平县民政局局长朱立军表示,近年来,康平县结合农村地区“远、散、弱”等特点和孤寡、独居等老年人养老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养老新模式。例如,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持续开展“守护夕阳、温情探访”专项行动,营造孝老氛围,更好发挥子女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让“百善孝为先”成为社会共识。“明年通过新建或扩建及资源整合等方式,让80%的村拿出一定的场地作为养老服务场所”,朱立军说:“我们将进一步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推动政府主导与家庭、社会参与并行、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并重、乡邻互助与专业服务相结合,不断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各区县(市)进一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对接群众诉求,积极采纳群众建议。在这场对话会中,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解决的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贯彻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未来,“人民建议·献计沈阳”对话会还会有更多的部门参与进来,让更多领导干部走到群众的身边,抵达民心,让振兴新突破的成果更好惠及群众。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