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河区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河新篇

回首2023全面振兴新突破首战告捷沈阳方城华美蝶变●现代化产业体系。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高规格举办“沈阳逢盛世方城万巷新”礼城仪式,方城成功引爆全省文旅消费,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助力沈阳荣登全国最强周边游十强榜单,全年客流量同比增长58.4%。全区规上文化企业达到99家,营业收入增长8%

2024年01月08日

回首2023 全面振兴新突破首战告捷


沈阳方城华美蝶变


●现代化产业体系。


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高规格举办“沈阳逢盛世方城万巷新”礼城仪式,方城成功引爆全省文旅消费,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助力沈阳荣登全国最强周边游十强榜单,全年客流量同比增长58.4%。全区规上文化企业达到99家,营业收入增长8%,文化强市赛道排名第一。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预计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45%,同比增长6.0%。举办首届东北亚金融大会,荣登辽宁省区域品牌价值榜榜首,连获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省级示范经济开发区和十佳经济开发区殊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数字经济(元宇宙)产业园落地启动,实现数字经济载体零的突破。


●消费提质升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东北城区第一。方城地区入选“沈阳十大城市消费场景”。彩塔夜市获评辽宁美食街,中街、歇马夜市获评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十一”期间,沈阳中街客流量和消费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四。沈河区正成为东北最具消费影响力的中心城区。


教育科技人才增动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挥资源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达1043家,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本年度分别申报成功88家、19家、4家。中街成为东北首个5G智慧步行街。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建设高质量人才平台,全年吸引高校毕业生1万余人。全区高层次人才已达598人,集聚国家两院院士15名。沈河区正成为东北高端人才集聚地。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携手中国航发606所,建设沈阳动力科技创新产业园;联合沈阳建筑大学,探索新时代高质量城市发展模式;联袂沈阳药科大学,打造药大科技产业园;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打造农大生态农业产业园;国家高新区南塔片区正式挂牌。沈河区正成为全省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的最强助推器。


深化改革开放添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区,开展“惠帮企@链上沈阳”、“项目管家”活动,完成25个部门550个事项业务“综合窗口”改革。“先予处置”、“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和“12345热线进社区”等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万件清理”成为全市标杆。


●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深化央地合作,集聚央企总部26家,集聚度东北第一。开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年初以来,净增市场主体2.3万户。


●着力推动对外开放。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市领先。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快建设,出口额达1.52亿美元。五爱(南塔)跨境电商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自贸综保区外省级授牌园区。沈河区正成为全省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的新窗口和最前沿。


重大项目建设


沈河区在全市“12+1”赛道中,3条赛道排名第一,6条赛道位居前三。


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170个,实现投资192.2亿元,同比增长10%。


人大、政协携手打造促进产业振兴联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3个,总投资722亿元。


落地亿元项目113个,总投资480亿元。


提升城区品质展新颜


核心发展板块驶入快车道。方城板块系统实施54个重点工程,项目数量、投资规模达历史最高水平。彩塔板块打造24.7万平方米特色化、专业化商务楼宇,“中国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标杆城区”品牌向更高能级发展。


城市有机更新卓有成效。开展“五大行动”,实施“五工程一管理”。完成135个老旧小区主体和75公里管网改造工程。完成7条街路更新和45条背街小巷改造。


城市管理水平日益提升。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行动”,扩容停车泊位1500余个,治理“十乱”问题5400余个。沈河区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高品质城区形象日益彰显。


行善举做善邻 民生保障增福祉


深化“两邻”理念 


高质量举办“5+8”“两邻”十周年活动,召开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研讨交流会。多福社区“1448”工作模式成为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入选中央党校典型案例,“沈河样板”叫响全国。行善举、做善邻,持续打造有爱有善有暖有伴的幸福沈河。


舒心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近2万人。打造17个舒心就业示范社区,溪林社区“三二一”和山东堡社区“5+”成为全省示范。


幸福教育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3所、升级改造5所中小学,文艺二小学入围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实施幸福教育进社区工程,建成市级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17个,惠及17万人次。


健康沈河


打造“1+X”医联体,建立“三三联动”、“专科专病”服务新模式。打造沈河中医药服务品牌,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医堂建设标准。举办沈河区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等体育赛事50余场,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品质养老


培育品质养老社区57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扩面至60个社区。完成170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幸福长者食堂”61家,“嵌入式”养老服务水平全市领先。


绿色低碳发展优环境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开展城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改革创新行动。建成10个“无废小区”和30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打造全市首个“两网融合”服务站。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全年优良天数达305天,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深化水体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河湖垃圾清理专项行动。深化土壤治理,土壤安全利用率达100%。


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行动


310个口袋公园点亮城市街角,新植树木13万株,整治裸露地面6.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3万平方米,绿地率40.74%。


统筹发展和安全保和谐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持续提高。开展“你点我检”惠民生活动,守牢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社区建设成果在全市推广。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全年发放各类救济金3417万余元,保障了3111户3742人的基本生活。开展“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为1102名农民工讨薪2400余万元。


2023,这些数据最抢眼


预计全年有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年来最大增幅。


全年累计开复工重大项目233个,落地亿元项目170个,投资9.55亿元实施34个方城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创历史之最。


持续上榜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主城区,综合竞争力稳居东北前列,净增经营主体2.3万户。


2023年是“两邻”理念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沈河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9月19日,沈河区文体中心“金玫瑰”绚丽绽放,并在此举办沈河区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全年共计举办体育赛事50余场,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荣登全省区域品牌价值榜首,在“2023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榜单”中位列第5名。


蝉联“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城区30强”。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2亿元,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43家,雏鹰企业88家,瞪羚企业10家。


集聚两院院士15人,吸引高校毕业生1万余人。


集聚央企总部26家,居东北首位。


回首2023年 晒晒闪亮成绩单


荣膺六项国家级荣誉


1.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皇城街道正义社区


2.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凯旋社区侨联


3.2021-2022年度全国侨联系统“侨胞之家”典型选树单位—凯旋社区“侨胞之家”


4.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沈河区


5.全国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沈阳中街


6.全国县级以上一级图书馆—沈河区图书馆


荣膺八项省级荣誉


1.最佳人气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沈河区教育事业服务指导中心


2.辽宁省文明实践阵地 “十百千”示范项目文明实践示范所-泉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3.辽宁省信访积案化解先进集体—沈河区信访局


4.2022年示范省级经济开发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


5.辽宁省十佳省级经济开发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


6.全市第一个获批筹建“辽宁省金融商贸产业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


7.辽宁省“扫黄打非”先进集体—沈河区委宣传部


8.入选《辽宁省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案例》—区营商局


启航2024


冲在前 作示范


优结构


谋发展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冲在前、作示范


全力抢滩


布局新经济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推进数字产业金廊、中科文萃数字港等项目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


大力发展


现代服务业


打造“五型经济”先导示范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助力全省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构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模式,促进现代服务业与金融、商贸、文旅深度融合。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塑造享誉全国的城市金融IP。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打造100个特色打卡地。建设体育强区,开展“运动促健康”行动。建设旅游强区,叫响“美丽中国 我在沈河”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转型升级,以经营模式创新促进消费升级。发展“夜经济”和“烟火”经济,将方城、小河沿等六大网红场景打造成享誉全国的高质量文体旅IP。发展冰雪经济,策划40余项冰雪嘉年华活动。发展线上经济,推进五爱(南塔)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加快楼宇载体升级,打造东北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第一强区。


抓创新


强赋能


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冲在前、作示范


构建高水平创新空间。布局“两廊N组团”产业发展规划,创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新区。建设“金融+数字”现代服务业走廊,构建浑河滨水科创走廊。


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成果直接落地。在需求侧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在供给侧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在服务侧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科创组团提质增效行动,打造研发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和生活性服务平台。推动动力科技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落实“兴沈英才计划”,吸引更多人才向往沈河、扎根沈河、圆梦沈河。


稳投资


促消费


在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冲在前、作示范


开展高质量项目专项行动。坚持“项目为王”,抢抓发展机遇,深度谋划项目,狠抓项目建设。开展高质量招商专项行动,形成全员、全域、全年招商的工作局面。


开展国际消费城区促进行动。促进文旅消费,推进方城文创中心、沉浸情景式演绎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推动“十大市场”“十大餐饮街”提标升级。促进大宗消费和节日消费。


优环境


激活力


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上冲在前、作示范


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打造高效政务环境,推进“12345”进社区提质增效。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加快在辽央企总部基地建设,吸引更多央企总部落户沈河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解决融资难、融资贵。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强对外贸易,拓展开放通道,构建开放平台。做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园区。


重规划

强建设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冲在前、作示范


打造古城复兴典范。推进国家5A级景区创建,将沈阳方城打造成中华文化地标、世界旅游目的地。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实施历史小巷提升等12项工程。增强文旅活力,奏响更富内涵、更有气质、更具魅力的东北文旅最强音。


推动金融商贸开发区晋位升级。锚定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持续打造“金融三大高地”。建设金融机构集聚高地,力争金融机构总数突破1920家。建设金融产品创新高地,建设金融平台融合高地。


推进多福湾·生态农科新质创新区建设。推进创新融合发展,打造东北农业科技先行区、沈阳科创赋能新高地、沈河文旅消费第三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助力全省打造现代化农业发展先行地。


抓品质


护生态


在建设清洁美丽城市环境上冲在前、作示范


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实施青年公园二期改造等24个城建项目。开展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行动和小区周边环境综合改造行动,推动50个老旧小区提质升级,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十大行动”,新增停车泊位1300个。实施5条重点街路更新改造工程。更加精准高效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力争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沈河模式”。


持续优化绿色低碳生态环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海绵城市、“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建设东北“双碳”先行示范区。


增福祉


惠民生


在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园上冲在前、作示范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打造风景、人文、时尚的青年友好型街区。舒心就业社区覆盖率达到80%。


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建幼儿园2所,新增学位360个;新建中小学1所、扩建2所,新增学位3990个。实施幸福教育工程,建成10个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


扎实推进健康沈河。推动医联体建设达到新高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专”同频共振。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着力提升品质养老。培育壮大银发经济,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到70%。推进“品质养老”进社区。开展老年人暖心行动,完善“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强化养老服务人才培育。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晶/文 李浩/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