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新型“夜校”建设

“夜校”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产物,曾经是年轻人获得知识、学习本领、弥补自身文化知识短板的一个场所。市政协委员,鲁迅美术学院创新平台管理中心主任、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姜民在调研中发现,去年以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去“夜校”,在我国的很多城市悄然兴起。

2024年01月08日

  “夜校”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产物,曾经是年轻人获得知识、学习本领、弥补自身文化知识短板的一个场所。市政协委员,鲁迅美术学院创新平台管理中心主任、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姜民在调研中发现,去年以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去“夜校”,在我国的很多城市悄然兴起。“夜校”的火爆弥补了在一“老”一“小”兴趣班中间,面对中青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空白,缓解了优秀稀缺的文化资源供给与当代中青年蓬勃旺盛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通过对国内其他城市“夜校”创办情况的调研,结合我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开展情况,她建议沈阳市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新型“夜校”的普及工作。

  姜民建议,建设新型“夜校”,需要政府牵头,高校、社区、社会群体联动。由政府牵头搭建更好的平台,充分结合我市的艺术特色,整合我市艺术类高校资源,鼓励非遗传承人加入,让各类主体都能成为艺术课程多样化的“供应商”和“服务商”,并不断注入新的资源供给,联合社区、社会机构等社会力量,将丰富的都市资源转化成可为市民群众所用的美育和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文化艺术教育。

  在资金方面,姜民建议采取政策扶植,社会资本、民营经济参与运营的方式。政府部门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加入,创新更多有着丰富体验和学习模式的“夜校”形式,共同推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持续推进、不断优化课程和教学模式,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学习需求,做到课程设置和学习模式有的放矢。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