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智建言新时代 同心聚力谋发展

1月7日下午,出席政协沈阳市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分组审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沈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沈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年01月08日

  1月7日下午,出席政协沈阳市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分组审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沈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沈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委员们对两个报告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一年来,市政协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为推动沈阳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两份工作报告主题鲜明、数据详实、重点突出,报告总结“精、准、实”,工作安排“清、细、全”,指出问题“真、直、明”,是一份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注重凝聚各方力量、致力推进全局工作的报告,让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审议中,委员们还就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新时代政协工作展现新面貌

  齐悦、沈春健、苏欣等委员说,常委会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精准透彻、发展目标催人奋进、任务举措明确有力,完全符合沈阳振兴发展实际。认真研读报告,大家读出了信心,读出了责任,读出了力量。报告字里行间投射出全市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的拼搏精神和进取姿态,政协工作正在展现出蓄势跃升的生动场景。报告聚焦助推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谋划了明年工作的目标任务,号召委员围绕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任务协商议政,履职尽责,从中能够深切感受到政协工作在全市振兴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全体政协委员的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一份光荣的任务。“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进一步完善协商制度机制,持续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走深走实,坚持协商式监督定位,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机制”……这些内容生动地彰显了市政协在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工作中的担当作为,激励委员奋发向上、不负重托。

  在审议提案工作报告时,李巍、王秋艳等委员认为,2023年,市政协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聚焦“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中“12+1”赛道任务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提交提案、积极建言,为助推沈阳振兴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年来,市政协积极引领委员为沈阳发展献计献策,提案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积极完善提案工作机制,推动重点提案“牵头办”、热点提案“集中办”、疑难提案“上门办”、平时提案“激励办”,实现了提的质量和办的质量“双提高”;深化提案办理监督问效,持续推进提案成果转化,特别是对办理工作不主动、不到位的问题,交由办理主管部门进行“二次办理”,确保政协提案发挥出了更大的效能。

  沈阳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王华钰、边恕等委员说,作为政协委员,要始终牢牢把握沈阳振兴发展大势,始终坚持在大局中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聚焦全市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

  聚智汇力建诤言献良策

  “两份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沈阳发生的‘大事小情’看得准,说得对,可操作性强。”孟凡彬、刘郁、叶航等委员在发言中表示,报告凝聚了对沈阳市各方面发展的深思熟虑和务实行动,对全市政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作为政协委员,要充分利用好政协所赋予的平台和舞台,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保持联系和沟通,广泛征求民意,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沈阳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和产业转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马晓欣委员在发言时格外激动,她说,常委会工作报告内容详实、结构严谨,有站位、接地气,有分量、有质量,充分展示了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让人倍感鼓舞。“2023年,我积极参加调研协商,围绕医疗卫生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坚持立足岗位,只要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坚决顶得上靠得住,这也是医务工作者对人民的承诺。2024年,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前行,切实担负起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委员作用,做好本职工作,为全市人民健康保驾护航。”马晓欣说。

  “两个工作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市政协过去一年的工作,实事求是、重点突出,凝聚了政协人的智慧结晶,是一份厚重的、有力量的报告。”吴宇委员说,作为政协委员,要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积极建言献策、为民发声,更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沈阳高质量发展广谋良策、贡献力量。

  用心用情讲好“沈阳故事”

  过去一年,市政协创新讲好“沈阳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沈阳新时代振兴发展的宏大场景和生动实践,这一成功举措让人倍感振奋。岳强委员说,近年来,沈阳教育领域积极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使高层次人才不断聚集。尤其是几次在外地举办招聘活动成效显著,说明沈阳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增强。“沈阳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和大学文化资源,在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刻,沈阳要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大学更好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汇聚各方资源,加快成果转化,进一步讲好‘沈阳故事’,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施展更大作为。”

  “两个报告总结成绩客观全面,分析问题实事求是,谋划发展思路清晰,是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好报告,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王洪海委员长期专注辽菜文化的研究。在发言中,王洪海坦言,这几年他前往南北方城市进行深度调研,对各地餐饮文化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许多城市都在深度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菜”,而且不少“地方菜”推出后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流量。“本地菜和文旅产业是相互赋能的,我建议沈阳市也要琢磨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沈阳菜’系列,让外地人知道,来沈阳不只有鸡架、啤酒,还有具有满族文化特点的‘沈阳菜’。”王洪海还提出,沈阳应扶持和培育更多本地成长起来的“沈阳菜”品牌和企业,让餐饮行业在市场中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赋能沈阳文旅产业健康发展。

  “用心用情讲好‘沈阳故事’。”王珍委员说,沈阳拥有众多老字号、老品牌,而说到医疗“老字号”,沈阳市属医院由于功能定位明确,多年来也培养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品牌医院,如四院的眼科、七院的皮肤科、一院的神经科等。“我们要着力在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同时建议加大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投入,留住沈阳医疗‘老字号’,创出沈阳‘新品牌’,讲好我们身边的‘沈阳故事’。”

  加快建设人才成长型城市

  人才是第一资源,振兴沈阳人才是关键。单泷委员认为,本地人才因为浓厚的家乡情结,往往对沈阳有着深沉的热爱,更愿意将全部身心投入家乡建设。相关部门在积极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还应注重充分挖掘本地人才的潜能,形成科学合理、有效持久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开放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人才成长型城市。要激发本地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施对人才的差别化评价。要确保精准引进人才,注重与全市产业发展结构相匹配,根据实际需求引进各类人才,尤其是引进集技术、管理、市场等专业能力于一身的人才。此外,要关注民营企业人才发展,打造人才交流平台,加大在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的力度,深化“企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发展模式,建立民营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对口帮扶机制。

  周伟强委员也十分关注创新和人才对沈阳高水平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近年来,‘兴沈英才计划’吸引了大批高质量人才来到沈阳,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认为,要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倾斜,不断鼓励高校跨学科、跨领域走出去,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通过高校“订单式”培养、企业设置相关产业实践基地,为企业精准培养所需人才。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多年来,沈阳持续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但防沙治沙任务仍然繁重艰巨。常委会工作报告将“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作为深入调研、建言献策的关键要点,引起了委员们的热议。张晓光委员提出,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应大力发挥科技支撑、科技引领作用,以沙化荒漠化土地治理为重点,坚持实施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他所在企业是环境再生能源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生产的沼液和沼渣很可能在科尔沁沙地治理上起到作用,“作为市政协委员,除了做好建言献策外,我还要走到防沙治沙的第一线,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我市快递业务量持续增长,随之产生的快递包装问题不容忽视。洪毓委员认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要注重“绿水青山”,也应关注到一些行业发展的细节。例如,应加强我市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建议快递行业协会加快制定有关快递绿色包装的标准,全面规定包装、封套、包装箱、包装袋、填充物、电子运单等绿色包装的标准和规格,以及分拣、投递、回收和检查等流程的操作规范,确立我市快递行业绿色包装、减量包装的基本准则。要建立健全快递绿色包装的产业体系,支持快递企业和第三方机构通过上门回收、信用质押、超期扣款、回投返款等多种模式,在简易快递散件、同城生鲜配送、连锁商超散货物流等快递业务中推广应用可循环快递包装、可循环配送箱等,减少一次性塑料泡沫箱等包装物和填充物的使用。同时,应加快快递绿色包装试点工作进度,希望政府能够帮助快递企业解决使用绿色包装带来的运营管理成本增加问题,使“绿色包装”尽早投入使用。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肖春苹、梁馨月、于海、张一弛、樊华、黄超、邱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