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激活人才队伍“一池春水”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评价中的“指挥棒”作用,不断激发人才活力,使得沈阳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实力大幅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4年01月16日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评价中的“指挥棒”作用,不断激发人才活力,使得沈阳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实力大幅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民营企业人才

  评职称有“专门通道”

  从2019年开始,市人社局率先在非公领域单独组建高级职称评委会,开展非公领域专技人才职称评审,畅通非公领域专技人才职称评审渠道。评审涵盖城市规划、机械制造、安全工程、建筑施工、道路桥隧、环境保护等22个专业,坚持品德、能力、业绩、贡献评价导向,突破资历、学历、身份、“帽子”等条件限制评价各级各类人才。5年来,有3840名来自全市非公领域的专技人才获得相应专业的高级职称,有效破解了非公有制人员与体制内人员在职称晋升方面不均衡竞争的问题,推动了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奠定基础。

  “自家人”职称

  “自家”能评

  从2017年开始,市人社局主动下放职称评审权,支持专技人才密集、技术实力较强、内部管理规范的东软集团、机床集团、禾丰牧业和沈阳大学、沈阳医学院、沈阳市第四人民院、沈阳市骨科医院等13家企事业单位开展职称自主评审。用人单位实行自定标准、自主审卷、自主评审、自主发证、自主聘用,用手中的“尺子”量自己需要的人才,变一次评审为长期考察,有效地提升调动了企事业单位选才用才的自主性、积极性,激发了广大专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7年来,有3100名专技人才获得职称,其中正高级390人、高级660人。

  打破技能人才

  职业发展“天花板”

  从2021年开始,沈阳市在全省开创先河,成立“工程系列高技能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充实了专家18名,在8条重点产业链企业开展工程系列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突出业绩导向,突破学历、资历、奖项、论文限制,着重评价技能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产业促进、市场收益、企业成长和传技带徒等业界贡献,在政策制定、评价标准、报审评定和聘任上岗等方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倾斜。

  三年来,沈飞公司、黎明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三生制药、华晨宝马等企业的160名高技能人才获得机械、焊接、电气等专业职称,截至目前,已有3人取得正高级职称,41人取得高级职称。

  拆除新型农民

  评审职称“壁垒”

  市人社局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乡村产业融合,落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持,从2006年开始,启动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截至目前,已培养聚集涉农专技人才1.8万人。2023年,重新组建了“农业系列(新型职业农民)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调整充实了专家库,开展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水产、畜牧、兽医等专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以技术水平、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头作用为评审标准,来自稻米、蔬菜、畜牧、渔业和花卉等5条农业重点产业链的548名新型职业农民取得职称,其中高级39人、中级137人,为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

  评审“直通车”

  开到企业“家门口”

  从2021年开始,市人社局启动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活动,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新松机器人、三生制药等6家企业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针对企业反映的职称评定程序繁琐、资料审核复杂、评定时间过长等问题,在原有职称评定的制度框架内,破除工作藩篱,提供“点对点”人才评价服务,通过简化申报流程、量身定制评审方案、现场审核申报材料、组织有企业专家参与的评委会“进门”评审等方式,确保符合专项评审条件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应评尽评。三年来,新松机器人、三生制药等企业有480人获得职称,其中高级104人。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用好用活职称制度这根科学评价人才的“指挥棒”,沈阳人才“一池春水”已被激活,一大批优秀专技人才聚集,广大专技人才的创新活力迸发。到2023年底,全市专技人才共有113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1.13万人、中级职称44.3万人、初级职称47万人;公有制企事业单位37.29万人、非公有制市场主体75.71万人,重点产业链集聚专技产业人才36.98万人,为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韩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