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西塔街:城市烟火,且看一路

去西塔吧!在沈阳,如果不知道吃点啥,朋友大概率会这样提议,于是味蕾便瞬间有了期待。冷峭、香辣、柔韧、醇厚、吵嚷、氤氲、拥挤、浓烈,充盈、冲撞在这条短街上。西塔街两侧的店,从三千里到平壤馆、青瓦台、金达莱、牡丹馆,招牌里有地名有花朵有姓氏,都清晰地指向朝鲜族特色。

2024年02月21日

去西塔吧!

在沈阳,如果不知道吃点啥,朋友大概率会这样提议,于是味蕾便瞬间有了期待。冷峭、香辣、柔韧、醇厚、吵嚷、氤氲、拥挤、浓烈,充盈、冲撞在这条短街上。西塔街两侧的店,从三千里到平壤馆、青瓦台、金达莱、牡丹馆,招牌里有地名有花朵有姓氏,都清晰地指向朝鲜族特色。有的店还有能歌善舞的女店员,说着略显生硬的汉语,青春美好的面孔让人重回难忘的上世纪80年代。

寻西塔街的美食之美,可向僻静深远处。沿西塔主街,向东西两侧的小胡同拐去,便有一爿爿小店。它们深嵌在曲里拐弯的小街巷,招牌大多不起眼,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随便进一家,店的空间也小得意外,尽管放心地走进去,肩挨肩地坐下。菜品的选择不会太多,不用太费心思,只几样,就几样,饭是饭,菜是菜,汤是汤,串是串。滋味是意外的好,如果说,这是匠心,那就是了。能在这里活下来的小店,食材好之外,更要有诚敬之心,持久之力。

来西塔,有的人是奔着“西塔大冷”去的,不要把那个面字带出来,说全了,便不是真粉了。吃过了心满意足的一餐,再去逛一逛“朝百”,到朝鲜族书店翻一翻书,那里有不被时光的洪流冲散的确定感。在“朝百”的西侧,还有一条窄窄的街——西塔特色街,它藏着新鲜的四季,铺陈着朝鲜族美食的浓烈色彩。或许是白山黑水给了朝鲜族同胞对抗寒冷的智慧和力道,从颜色到规模,无一不用其极,带着一种凡事拼尽全力的狠劲儿。

这条短街里沉淀的故事,也像五颜六色的食材和食物,艳红的是辣椒,翠绿的是萝卜,豆黄的是打糕,黑紫的是米肠,不青不绿的是干白菜,只等一锅炭火深红咕嘟嘟冒泡的熬煮。

西塔街的前世今生

西塔街,从南至北,路长 682米,是和平区内最短又最具民族特色的街路。它南起市府大路,北至哈尔滨路。如果一条街路是一本书,它就是一部厚重的书。

这条街的名字,与皇太极,与坐落在这里的塔有关。西塔和延寿寺是这一地区的最早标志。塔为白色,巍然壮观,寺系四合院布局,两进对称。为镇护盛京都城,崇德五年(1640),皇太极下令在沈阳四郊建四座喇嘛寺塔。崇德八年(1643)开始修建佛寺,至顺治二年(1645)告竣。据“四寺四塔文碑”碑文所记:“东(抚近门外5里处)为慧灯朗照,名曰永光寺;南(德盛门外5里处)为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外攘门外5里处)为虔祝圣寿,名曰延寿寺;北(地载门外5里处)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①四塔四寺分别建在距盛京城约5里的东、西、南、北四面,四方等距,塔寺结合,分据一方,这种塔寺合卫新城的格局是我国乃至世界城建史上都罕见的。②在民间,就习惯地按方位称之为东塔、西塔、南塔、北塔。

四塔四寺除名称和供奉的佛像不同之外,其建筑规模和造型几乎完全一致。西塔,复建时塔高为26.33米,底部周长为32米。

皇太极登基皇位,改国号为“清”之后,为实现努尔哈赤留下的“联蒙联藏,以图明朝,入主中原”的战略,一直东征西讨。1642年,皇太极身染沉疴,再也无力亲征明朝,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佛祖”身上。在四塔四寺之中,西塔有专门为皇帝的健康祈福的功能。对于雄心万丈的皇太极来说,没有比“虔祝圣寿”更重要了。西塔下面的延寿寺全称是护国延寿寺,寺内大雄宝殿供奉无量寿佛、释迦牟尼佛及专管健康的药师佛。遗憾的是,皇太极没有等到这座寺院建成便去世了。清代,普通老百姓为祈求健康长寿,也常到延寿寺来许愿。

这就是西塔的由来。

事实上,西塔的知名度是四塔中最高的。沈阳的第一个火车站,是俄国人建的,俄语称为“茅古甸”,满语译音为“谋克敦”,音即奉天。站址在西塔延寿寺西200米处,就是现在的沈阳站东货场北道口。当时,站前还是一片荒野,仅修有一座俄式青砖平房作为站舍。当人们乘火车到“谋克敦”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西塔。

西塔和延寿寺的命运也随着世事转换而起伏。日俄战争期间,西塔和延寿寺遭到破坏,后来一直没有修缮。1968年4月,根据沈阳市文物部门的勘察,“塔台的基砖已被人拆掉,直至塔根里边去了,塔身的四角基石下沉很多,支柱裂缝,每当雨雪来临,塔身的砖土经常落下。”1968年6月,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拆除,该地修建居民住宅。1998年,沈阳市政府为恢复沈阳“四塔四寺”的历史建筑格局,决定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进行复建。11月13日新建的西塔和延寿寺竣工,恢复了沈阳“八卦城”的原貌。③

独特的朝鲜族文化

西塔街,是东北三省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县以外的最大朝鲜族聚集区域。西塔之所以成为朝鲜族聚集区,那要从日俄战争前后说起。

1899年,俄国人在现在的沈阳站东货场,即西塔(延寿寺塔)西200米处,修建当时沈阳地区第一处火车站。火车站的修建拉动了西塔地区经济发展。④最先在西塔地区落脚的,应该是工匠和住在延寿寺的喇嘛,然后,就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据《西塔街道志》记载:约在1883年前后,由山东省逃荒来到西塔的第一人是刘玉明及家人,在西塔周边开菜园子。后来陆续几十户人家来到这里。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凉,水泡子、乱坟岗、荒野地形成了这里的荒芜。1894年,由山东省步行来东北投亲的王锡跃在西塔新运里做小工,落脚在车站货场扛脚为生。1901年,有一名朝鲜族基督教徒白牧师因日本入侵朝鲜,来到西塔地区落脚。后来又有朝鲜族人崔成相前来投靠白牧师。⑤日俄战争结束后,为了在沈阳兴建各种设施,日本从朝鲜半岛强行征召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朝鲜族人就被安置在西塔附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形成了朝鲜族文化、商贸、宗教中心。

西塔街,原是“奉天商埠地”中的一条没有标志的土路,彼时的名字是西塔胡同。除此之外,这片地区是一片荒地和庄稼地,后来的街路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由于这一地区人口增多,街路两侧便有了一户户的商家。商家想赢得更多的顾客,便不断地平整门前的路,久而久之,一条标准土路就形成了。

在沈阳和平区南五马路和中兴街交叉路口东北角,有一座建筑,始建于1936年。它坐北朝南,造型和色彩都很特别,这就是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金昌镐寓所旧址”。有史料介绍, 金昌镐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来沈阳创业的朝鲜商人。金昌镐会说日语、汉语、朝鲜语。

他先在西塔地区经营一个小冷面店,有了些资金积累。后来,他开始为日本人做事,办理买卖土地的各类手续,俗称“跑地票的”。九一八事变以后,金昌镐看准商机,在当时的长沼湖(今南湖)附近开了个沙场,挖沙石卖给日本人搞建筑用。赚足了钱之后,他就请日本人设计建造了这栋豪华建筑。1945年二战结束之前,金昌镐带着金银细软逃走了,只留下一座空楼。

西塔街两侧,有了大米所、打草绳、冷面店、做胶鞋等商铺,到郊区种地维持生活的朝鲜族人也越聚越多。1910年后,来西塔的朝鲜族人就有50多户,都是投亲靠友。到1945年,西塔街路两侧已有朝鲜族人800户。

随着时局的变化,朝鲜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但是生活在西塔地区的朝鲜族人民并没有选择离开这方水土,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并开枝散叶,这便是西塔地区成为朝鲜族聚居区的原因所在。

“西塔大冷”,众声喧哗的码头

对沈阳人来讲,“西塔大冷”和“朝百”,是两个重要的地域标签,这两个沈阳老字号,分别位于西塔街南端市府大路南北两侧。

来“西塔大冷”的人,不论几点去,都可能和陌生人拼桌喝酒。上世纪90年代,我和同事去吃“西塔大冷”。那是我第一次去,推开门,一屋子的声浪差点把我顶出去。占座,排队,捏着小长方卡片儿,终于和几个五大三粗的老爷们拼桌成功。大碗咸口冷面,面微硬,带着不讨好、不屈就的隐隐的倔强,香辣狗肉辣拌蚬子拌花菜拌土豆丝拌苟宝,不一样的拌菜,一样的辣椒红。汤汁儿没喝够,墙角打开自助汤汁龙头,自己去满上。懂行的男同事,往冷面里舀了一大匙粗辣椒面,又冲进去些白醋,便埋下头,如饮甘泉般深吸了一口被辣椒面覆盖的冷面汤。四周桌上所有人都在说话,谁跟谁的话都不挨着,话和话在空中飞舞,好像谁和谁都认识。可是,对习惯了酸甜口的人来讲,黄色碱面咸口牛肉汤的“西塔大冷”,仿佛是一个手脚粗笨、又有着一把子气力的丫环,总有些不合意的地方,但质朴、实在,可能没有乍见之欢,却让人一下子沉沦在旧时光里。这份热气腾腾,这份不拘不羁,就是“西塔大冷”带给平凡人和平凡人生的一份暖意和自在吧。

“西塔大冷”,最初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沈阳市朝鲜族饭店。它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朝鲜族大食堂,是由当时沈阳市商业局财贸部秘书股姜基俊(朝鲜族)负责组织筹建的,专门经营朝鲜族饮食。没有地方,就把西塔一家工厂仓库改建成饭店,最初的经营面积仅有20多平方米,摆放着8张木制餐桌和条凳,5名职工都是朝鲜族人。除了朝鲜打糕、拌凉菜,冷面最是一绝,现吃现压,柔韧筋道。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大食堂也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国营所有制,改名为沈阳市朝鲜族饭店。近半个世纪过去,2001年12月,朝鲜族饭店由国有制转为股份制。2002年,饭店顺应民意,更名为沈阳西塔大冷面有限公司。⑥

为啥有了咸口冷面?张锦桥在《西塔大冷,一个沈阳的童话》里写了咸口冷面的来历,是饥饿年代的无奈之举:上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粮食稀缺,糖,就更是奢侈,这让做惯了酸甜口冷面的朝鲜族厨师一筹莫展,无奈之下,汉族厨师走上前台,他们以东北人的习惯口味做基础,愣是用酱油汤为主料,调制出了沈阳特色的咸口冷面。网上另外的版本,说是过去朝鲜族人因为下地干活,出了不少的汗,需要补充盐分,所以,就做出了咸口冷面。

不问来处,咸口冷面以独特的味道霸占着一批人的味蕾。对它的“铁粉”来说,那是有段时间不吃就失魂落魄的尘世念想。

时光流转,“西塔大冷”的店面由小扩大,菜品也愈加丰富,它的所有制、经营体制也在变化,但它仍在原地,味道也始终如一,价钱都保有一份“厚道”,几十元钱,就可以满足一次对“西塔大冷”的思念。特别是付款取面的模式,也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方法,交钱,拿着标注着金额的硬卡片,自己到柜台取面、取菜。如果说,这是物资匮乏年代,食品供应部门自然形成的一种服务方式,现如今,这成了一种“回望旧时光”的仪式感。世间总有一些事物等在原地。

去“朝百”

追“东大门”的时尚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去“朝百”,是一件让人充满期待的事。“朝百”的全称是朝鲜族百货大楼,我很喜欢逛“朝百”,因为这里总有意外之美,让人惊喜。

上世纪80年代,妈妈带我去“朝百”就是买花布。不知道为什么,“朝百”的花布,总是比别的地方花样更丰富,更有挑选的余地。还有那些充满民族风情的裙子,只看看,也是对视觉的满足。后来再去“朝百”,是因为里面有了许多韩国商品。韩剧里的东西,也不时地出现在这里。卖家常提的一个地方,就是韩国东大门,是韩国最著名的服装批发市街,就像沈阳的五爱街。但东大门服装市场的历史要久远得多,据说始建于1905年。当你对一件服装的款式犹豫不定的时候,一旁的老板娘便会有点倨傲地说,这是韩国东大门的最新款。

“朝百”的前身是“沈阳朝鲜人民消费合作社”。它坐落在西塔街南街口的市府大路上,商店的牌匾是用朝、汉、英三种文字书写的。商店的职工80%以上是朝鲜族人,经营的商品中也大多是朝鲜族特需商品。沈阳解放后,根据沈阳特别市人民政府的号召,通过出资入股的方式,筹建了沈阳朝鲜人民消费合作社。当时,共有460人投入9925股,集资4.96万元。到1956年1月公私合营前,职工从最初的19人增加到117人,经营的商品由700种增加到3000多种。年销售额从8万元增加到191万元。在公私合营中,社员投资全部退还给社员,变为国营商业企业,改名为沈阳朝鲜民族商店。1982年6月,由国家投资120万元,银行贷款30万元,扩建了朝鲜族商店。1984年1月10日新大楼落成,更名为“沈阳市朝鲜族百货大楼”,成为当时沈阳地区最大的经营品种最多最全的民族特色商店。1994年以后,中韩贸易发展势头强劲,朝鲜族百货大楼制定出新的营销战略,提出了“朝百消费、韩国品位”经营口号,从此“朝百”一词成为朝鲜族百货大楼的代名词,也成了对时尚追求的特殊名词。⑦

特色街的意外之美

在“朝百”的西侧,有一条窄窄的小街,导航上的名字叫西塔特色街,从南至北,挤满了小摊位。我喜欢沉浸在这条街里,那纷纷扰扰的烟火气,能治愈人间所有的不值和冷漠。

这里,有各种制作朝鲜族美食的食材,辣椒面分粉碎程度和辣度,酱分辣酱豆酱虾酱,菜分鲜菜咸菜干菜,打糕是正在打的,米肠是现煮的,冷面是现压的……如果早春的时候你来到这里,在这条街的最南头,还有卖干枝的人,他们背着篓,里面是一把把的干枝,用细绳扎好。那是早春就开的金达莱的枝。回家只需插到水里,过不了几天,在那毫无征兆的枝上,便看出一小朵一小朵紫色或黄色的金达莱花,这便是春天从大山里走出来了。

来西塔吧。红尘烟火中,且看杂树生花,各有其美。



信息来源:沈阳发布


 

logo


标签